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題名。這裏的重新認識毛澤東,並不是否定原有一切結論的正確性,並在推翻原有一切結論的基礎上對毛澤東的重新認識,而是在以往對毛澤東及其思想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立足新的時代,引入新的視角,納入新的視野,吸取新的方法,推動毛澤東研究的繼續拓展和深化。這種拓展和深化,既是對過去在毛澤東及其思想的認識中存在的某些糊塗觀點、錯誤觀念以及種種誤解和曲解的澄清、糾正和排除,又是使毛澤東的正確思想理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密切結合起來,並用這些思想理論去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一些新認識、新觀點和新思想,從而在新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觀察問題的視野、視角、方法都在發生變化,人們的理論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人們會在這些變化中去對毛澤東及其思想進行反複的再認識,從而滿足自己的理論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毛澤東的重新認識是與實踐的發展共始終的,是永無止境的過程。換句話說,任何時候我們對於毛澤東的研究都會立足於新的實踐基礎,產生一些新的認識,否則,這種研究本身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所取得的任何關於毛澤東的研究成果都應該是重新認識毛澤東的產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把《重新認識毛澤東》作為自己這本書的書名。

    任何一本專著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或貫徹著作始終的中心線索。本書不是對毛澤東學中某個問題的集中研究,而是以倡導毛澤東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為宗旨,以重新認識毛澤東為主線,對毛澤東研究中的某些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進行深層思考。盡管從形式上看似乎沒有中心,但其基本精神則是對深化毛澤東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本書由一個導論和四卷共五個部分組成。“導論”鮮明提出並係統地論述了“毛澤東再認識”的有關問題,探討了毛澤東再認識的曆史認識論根據,明確了毛澤東再認識的確切含義,闡發了毛澤東再認識的豐富內容,說明了毛澤東再認識的基本原則,分析了毛澤東再認識的曆史進程與毛澤東學發展的內在關聯。這是本書的總綱,也是解讀本書的鑰匙,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在本書中要說明的基本思想;“卷一”是“新維度:毛澤東哲學再認識”,對毛澤東哲學中的八個問題進行了再認識式的探討;“卷二”是“新反思:晚年毛澤東再研究”,闡述了晚年毛澤東研究的原則和方法,並對有關晚年毛澤東的某些重大問題進行了再反思;“卷三”是“新思路:毛澤東鄧小平之比較”,闡發了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的意義、原則和方法,並就某些問題進行了比較研究的嚐試;“卷四”是“新視野:建構‘毛澤東學’”,主張把“毛澤東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並對“毛澤東學”的學科體係、對象、原則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思考。本書這種邏輯結構及次序安排反映了近10年來筆者研究毛澤東的心路曆程。1988年筆者從研究毛澤東哲學開始,漸次展開了對晚年毛澤東、毛澤東鄧小平之比較、毛澤東學理論體係的建構等問題的研究。本書四卷所輯錄的文章就是在這四個階段或方向上研究的一些成果。當然,這種曆史的線索不是絕對的,當研究的重點由前往後發生轉移時,並不是對前段研究課題的放棄而是在新的基礎上作某些深化。例如,在“卷一”中的《毛澤東的個性觀》和《價值學維度中的〈實踐論〉〈矛盾論〉》就是1996年6月和1997年4月寫的。這種卷次安排既考慮了研究的曆史過程,又照顧了邏輯結構的需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