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遇到問題尋求解決時,我們堅持三條原則:第一,我們要保證站到自己所代表的單位集體的立場上而不加進個人私利。第二,雙方都必須站在各自應站的立場。第三,尋找利益共同點。在堅持三原則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深有感觸。我不要求與我們合作的對方完全站到我代表的單位的立場上,我也不會完全站到對方所代表的單位的立場上。當然我會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分析、理解。同時,我也明確地告訴對方我的這種態度,並且,希望對方也能以同樣的態度理解事情和處理問題。我認為,合作需要讓步,讓步應在原則界限以內;合作不是交易,交易可能超過原則界限。合作必須體現各自立場,著眼共同利益,即在各自立場的前提下尋找利益共同點;而交易往往更多的著眼於自身利益,有時為了達到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實踐證明,站對各自立場的合作,合作者之間很容易由業務關係發展為朋友關係,由工作關係發展成為情感關係;交易不可能使業務關係發展成為朋友關係,而永遠是一種利益關係和利用關係。合作的關係是長遠的;利用的關係是短暫的。以合作的思路與人相處,就要準備交朋友,就會交朋友。作為朋友,就不能要求合作對方放棄其應站的立場而完全轉到我自己一方。如果那樣,必然要砸朋友的飯碗。那就不夠朋友。合作雙方一般來說都會存在利益共同點。能否合作成功,關鍵看願不願意和是否真正找到利益共同點,或者找到的這個利益共同點,是否達到進行當次合作的必要程度。

    以上述心態和前提與人相處,一般不會出太多、太大的矛盾,即使出了矛盾也比較容易化解和處理。同時,事情也會越辦越簡單。因為通過交往的更多了解,相互之間的可信度不斷提高,遇到困難問題,往往不需要回避或繞圈子,可以直麵事實,共商解決辦法,自然比較省事。當然,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自己說啥對方能夠聽啥的時候,越要慎重,因為這個時候,即使拿出錯誤的方案,由於對方的信任也可能照著去辦。所以,這時在拿出自己方案意見以前,一定要更加注意分析清楚,必須確保不是損害對方的方案。

    以上做法,企業是否吃虧呢?也沒有。國家的政策永遠是一個麵而不是一條線。理解並處理好了,可以爭取到在政策範圍以內,盡量靠著相對有利於企業的一邊走。

    G女士感慨地說:“我知道你們為什麽能做得更好了!”

    後來有一次,與一位城關村的村長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以上故事,那位村長興趣很大。當著在座很多人的麵非常感慨地說:“聽了你的說法,感受很深,原來還有這個道理。我過去老是埋怨政府,動不動就給政府提意見,向政府發難,常跟政府過不去。今後不會了!”我向G女士談我的感覺和看法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感動和激動,但是,這位城關村村長朋友的一句話,卻使我感動和激動了很長時間。

    在其崗,司其職,謀其事,是最好的配合,是最好的合作因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