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是:國家要小,人民的數目也要少。使人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會使用,使人民因為害怕死亡而不打算移民,雖然有船和車,但都不會乘坐,雖有兵器也不會拿出來陳示。使人民回複到用結繩的記事方法。不論吃的、穿的、住的是什麽,都要安分知足。兩個國家不論多麽接近,其中的人民老死也不要來往。這是老子的理想國度,它不單不鼓吹現代人所了解的“進步”(也就是主要以工商業及科技為骨幹的社會發展),相反,它鼓吹一種幾近原始的簡樸生活,也否定一切文化的發展及交往。許多人因此認為道家思想過於負麵,反對一切標誌著社會進步的發展,接受其思想隻會使人不事生產,變得很頹廢。是的,老子的思想確實與現代盲目鼓吹進步的思想格格不入,但錯未必在老子,他正是要指出:要求進步不是大道的自然表現。一談到進步,便有進步的標準,比如效率愈高便愈進步,所以進步是長期持守著某一標準的發展進程,那這進程也就如上文所言,是缺乏生命力的,導致各種鉗製、虛偽、關係的破裂和鬥爭的。

    看看我們現今世界就知道了,為了不斷增加效率而付出了多麽沉重的人文及環境代價。現今社會為了保持競爭力,不斷要求人民增加效率,每一個人都得按照工作的要求不斷進修,個人的喜好、興趣、天賦都不是進修的主要考慮因素,進修同時必然會蠶食個人與家人相處和實現自我潛能的時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便愈來愈疏離了。簡言之,人愈來愈不為自己而活了,這就是人文方麵的代價。環境方麵的代價就更明顯了,現今社會為了增加生產及運輸效率而大量使用機器。機器在大量生產及運輸的同時,也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其結果便是大量的環境汙染及過快的資源消耗。最諷刺的是,環境汙染的其中主要部分,便是由高效率生產出來而人們並不真正需要的廢物,比如消費品的過量包裝和作為擺設的“精品”。

    不管老子對“進步”的觀點是對是錯,他實實在在地提出了反對現今盲目相信進步的理由。(這種盲目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種執持,一種人為的造作,何以人類必須不斷進步才能幸福?)若有人要反對老子,他就不能單單因為老子不鼓勵“進步”,也不能隻因為自己固執地堅持進步是必須的,他必須提出老子不該反對“進步”的理由。

    老子既然不鼓勵“進步”,那麽道家思想不就要求人們不思進取了嗎?不就教人不事生產了嗎?這不就與這個大時代,甚至整個人類曆史的進程相違反了嗎?用這種思想活在這種世代,不是更“不自然”嗎?其實,老子以至整個道家的傳統都沒有要求人們依照著什麽原則去做人,也沒有正麵地表述怎麽樣的生活才是理想的,有價值的,若它這樣做,便是自相矛盾。說人應該取法大道,那隻是說人要活得自然,而活得自然就是按自己的本然生活,不是按照一個叫做“自然”的普遍標準去生活;再者,每一個人的自然都因人、因時、因處境而不同,所以也就沒有一個普遍的“人的自然”可以作為人們生活的標準和規範。所以,老子在第八十章中隻是描繪了一幅理想國的圖畫,他要強調的隻是當時的世界(其實也是現今的世界)與理想相差多麽的遠而已,他並沒有把這理想定為標準,要求所有君主去實踐。若世人真把“小國寡民”定為標準,並在現今的處境中實踐,那將對世人造成極大的鉗製和傷害。老子最不願意看見的就是這樣。那麽,老子的思想到底對我們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什麽啟示?

    老子及道家的思想傳統雖然沒有正麵地指出人該如何如何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但它卻負麵地指出了有價值的生活並不可以由執持人為造作的標準和規範而來,而這正是人們最常犯的錯誤。人們常常以為隻要達到某些目標便不枉此生了,因此人一生不斷為了不同的目標勞勞碌碌,有人追求財富,有人追求幸福家庭,有人追求學問,有人追求道德品格的完成,亦有人追求名譽,更多的人什麽都想要。人們之所以追求這些目標,乃因為認為這些目標是有價值的,而這些價值一定又是依據某些標準而來的,這就表示人們的追求是因為他們執持著好些標準。換言之,也是人為造作的結果,並不是大道自然的彰顯。所以道家認為,有價值的人生不在於達成任何具體的目標,然而,這正是我們的時代向我們發出的主要聲音:“你必須為自己訂立目標!”“並且你一定有能力達到目標!”“不要讓其他人左右你的決心!”“人人都要向著目標全力以赴!”這些聲音聽起來很動人,給人一種生活的衝勁,因此絕大部分現代人都為自己定下了各色各樣的目標:人生要有目標、工作要有目標、談情說愛要有目標、教育兒女要有目標,並且目標一旦確立便不能輕言放棄,放棄便是不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人,是失敗者。這種思維帶來現代人多少的困苦?每天都有“失敗者”自殺的“新聞”,自覺需要向心理及精神科醫生求助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老子的呼籲便是:“停一停,想一想:我的目標讓我更幸福,還是更困苦?我必須年薪一百萬元才是有用的人嗎?我必須長得像明星般好看才可以有高質素的戀愛嗎?我的兒女進不了名校他們的人生便完蛋了嗎?”可惜,執持著各種標準的人不認為自己隻是執著,他們總認為自己持守的標準是所有人都該持守的。要擺脫這些執持,有如要人在睡夢中醒過來一樣,是很不容易的。老子認為這是學習的結果,所以他雖然沒有正麵指出怎樣的生活才有價值、有意義,但他卻常常提醒人們要反省甚至棄絕平日所學。他在第十九章中說:“絕學無憂”,意思是:“棄絕平生所學的成見,便沒有憂愁。”另外,他也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十八章》)意思是:“學習是每日學一點,是天天增加的,但行道卻需要每天減損一點所學的,直到一切所學都棄絕了,那才是大道無所不為的自然境界。”其理如下:人們總把所學到的當成是真理,沒有人認為自己所學的是錯誤的,因為明知是錯的就不會學了,說是“學了”就是認同其為真實的,所以學習讓人執著。並且學習就是對可言說的道理的掌握,沒有人可以學習不可言說的東西,所以學習得愈多,執持虛假的原則便愈多,人的心靈就愈被人為的標準所構成的“真實世界”所封限,反而不見大道了。為了避免加深這種封限,老子實不欲多加任何人們必須遵守的標準,隻教人不斷反省及挑戰其所持守的“真理”,並盡可能放下對“真相”的執著。唯如此,人生才可能幸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