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大學生中普遍進行中國近現代史觀教育,使他們充分了解中國近現代的國史和國情,學會運用曆史觀、國情觀全麵科學地認識和把握中國近現代史,對於當代大學生懂得“三個選擇”,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提升綜合人文素質,促進其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近現代史觀教育是培養當代大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當然要求

    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誌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1956年,他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又說:“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麵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麵目更要大變。中國將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改革開放全麵開始後,鄧小平同誌也多次強調:“要用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我們要經常記住,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隻有長期奮鬥才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同誌更加注重對青年一代特別是大學生的曆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從2006年秋季開始,改革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係正式實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開設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已有的經驗和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近現代史觀的教育,對於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和現狀,懂得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在思想感情上更加接近和理解祖國與人民,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發揮其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首先,麵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經受著多元化社會文化思潮的洗禮,我們看到,今天的大學生理想與務實同在,清醒與迷茫共存。不少大學生的思想常常遊離在現實和虛幻之間,徘徊於道德和科學的邊緣。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對當代大學生加強近現代史觀教育,通過那種絕不是以史論史,就事論事的泛泛解讀,而是深入地以史喻今,就事論理,使大學生們真正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向,真正懂得和理解為什麽中國人民會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選擇社會主義。也就是說,這些選擇並不是某個人、某些人或者某個政黨的一廂情願,而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遵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靠政策的正確性、科學性,依靠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的犧牲和奉獻精神,依靠廣大中國人民的信賴、擁護、支持而逐步形成的。是近現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隨著近現代史觀教育的深入,還將大大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憂患意識、民族意識,養成居安思危、不卑不亢、奮發圖強的奮鬥意識。當前,我們正處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之中,麵臨著嚴峻的內外挑戰。從外部環境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多極化格局仍未形成,天下並不太平,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民族矛盾、利益衝突甚至局部戰爭從未間斷,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的敵視和“西化”“分化”圖謀也一刻都沒有停止。就內部情況而言,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斐然,舉世矚目,但同時也麵臨著一係列不容忽視的局部乃至全局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人口壓力巨大,老齡化趨勢加快,人均資源占有量居世界後列,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區域發展不平衡,階層、地區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保障相對滯後,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等矛盾突出,三農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依然嚴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任重道遠。如果能夠全麵運用近現代史觀考察審視當今世界和中國社會,上述所有這一切,都將能引發大學生深入地思考。一方麵使他們為我們民族能夠洗雪恥辱、發憤圖強、走向振興而由衷地高興,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麵,則能增強他們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和堅決拒絕民族恥辱曆史重演的使命感,激發他們以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直麵曆史和未來,以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自覺地以實際行動為實現我們民族的偉大複興腳踏實地、奉獻終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