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在近日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早在2000年6月在江澤民同誌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就指出:“麵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製等方麵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和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工夫,這要成為今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這些都為高等院校今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互動及以人為本兩個層麵的含義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現代教育要求高等學校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進行,學校是否能夠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十分關鍵。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人為本在本質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是主體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通過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互動來進行。

    “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動,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利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兩方麵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狀態和過程。互動在本質上是主體人之間的互動,它與“以人為本”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根據思想政治工作互動的效果來劃分,可以將其分為良性互動和惡性互動。良性互動即指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積極向上、有效進行的互動,它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加強自身的建設,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充分調動教育對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成績顯著;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更趨科學化、規範化,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進行。

    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兩個主體,即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教育者在整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於主導性地位,教育對象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調動兩個方麵的積極性對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很重要。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為本應該包括以下兩個層麵的含義:

    一是在處理學校黨政領導和教職員工的關係上,要以教職員工為本,充分調動教職員工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二是在處理教職員工與學生的關係上,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

    二、以教職員工為本,調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工作積極性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人格和德行曆來是影響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居於主導性地位,發揮著主導性作用,教育者強烈的主體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覺地以主體身份和責任意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