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新中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審視

    道德教育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為使人們遵循其道德原則,按其道德規範行事,並使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轉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道德品質而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係統的道德影響的過程。道德教育是著眼於發展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品質的教育。

    學校道德教育是社會道德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品質。實現學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是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學校道德教育模式是指學校按照一定的原則,綜合運用道德教育資源、渠道、方法和手段而形成的係統的道德教育機製。學校道德教育模式是適應和滿足學校道德教育目的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能保證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

    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學校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這是以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的道德教育機製。這一模式在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在運作中表現出許多流弊和不足,這種狀況嚴重影響著新時期學校道德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第一,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取得很大成就,但其中曆經曲折,目前麵臨許多問題和困難,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不高,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需要。江澤民總書記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了當前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的嚴重性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是一個關係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

    第二,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積弊嚴重。50年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實際操作中積澱了許多弊端。其一,這一模式被嚴重政治化了。這一模式是適應穩定和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道德教育的目標取向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性,這也使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學校道德教育實際上成了政治的附屬物,成了“階級鬥爭”的工具,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詞,學校德育重“大德”(政治立場、政治方向、世界觀等),輕“小德”(道德品質、人生修養等)。其二,這一模式被嚴重整體化了。過分強調道德教育目標的同一性、整體性和先進性,而忽視道德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廣泛性,這使得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學的軌道,“傳統道德教育因其對教育對象‘標件化’的追求而難以培養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和有個性的個體。”其三,這一模式被嚴重教條化了。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模式,但在學校道德教育的實際過程中,這一模式被教條化了,不是從學生的道德實際出發創造道德教育的具體模式,以適應和滿足學生道德需求和道德發展的需要,而是使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機械照搬、生搬硬套中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適應世界各國、各地區學校道德教育的走向,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提出挑戰。在世界科技信息革命的推動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適應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必須重視本民族精神的弘揚,重視對學生個體道德的研究,重視隱形道德教育等。

    最後,實現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當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擺脫困境的根本途徑。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正經曆全方位的變革,社會道德價值觀日趨多元、道德價值的衝突日益激烈、道德選擇的困惑日益經常、道德行為判斷趨於相對性。所有這些,提出了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因為,隻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學校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的完善和發展,隻有通過創新才能增強學校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的活力與動力。隻有改革和創新,學校道德教育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斷力、選擇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道德精神,形成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校道德教育推向新階段,把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到新水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