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促使人力資本向人才資本轉化的場所,提高人口素質,變人口壓力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更快的發展,是高校一項重要的核心工作。為此,有必要從理論上明確人口、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才資本的概念,明確它們各自的內涵和外延,使高校在促進人力資本向人才資本轉化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人口與人力資源。人口是一國或地區的總人數,人力資源是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人口作為一國或地區的總人數,包括所在國或地區的男女老少所有人。人力資源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不包括尚未具備勞動能力或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一般指16歲至65歲年齡階段的人口。人口與人力資源的區分標準就是有無勞動能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或是尚未具備勞動能力將來會具備勞動能力的潛在人力資源或是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他們都包括在人口之中,卻不能算作人力資源,隻有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口才是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人力資源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人力資本是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凡有正常體力和腦力,到了參加工作年齡段的人口都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是指經過一定投資,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勞動技術和生產流程規則的人。顯然,人力資源的外延大於人力資本的外延。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區分的標準就是有無勞動技能。有些人認為,對人的投資是人力資本,實際上對人的投資是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通過訓練和培養讓人掌握勞動技能,是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把人力資源等同於人力資本,是沒有細究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區別,是籠統的說法。

    上述對人力資本的分析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加以理解的,是把人力當做生產要素來理解的。人力資本,也可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理解。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其實質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力資本自然也不例外,人力資源在生產中能為資本家生產出剩餘價值時,人力資源就是人力資本。勞動力商品在出售之前,還不能算作人力資本,一旦出售,就成為資本家的可變資本。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關係,其區分標準就是勞動力是否是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凡是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人力資源就是人力資本,凡不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人力資源就不是人力資本。正如馬克思所說,機器就是機器,隻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變成資本,黑人就是黑人,隻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變為奴隸。實際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勞動力商品買賣的論述,就是論述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的過程。這種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所有權已經發生轉移,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已歸資本家所有,人力資本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歸資本家所有,而不是剩餘價值創造者所有,這就是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這並不是說馬克思沒有從生產力的角度去對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進行區分,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時,把勞動區分為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說明了簡單勞動是沒有經過訓練培養就能從事的勞動,複雜勞動是經過訓練培養才能從事的勞動,這就是從生產力角度對人的勞動能力的區分。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得出人力資源就是能夠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人力資本就是能夠從事複雜勞動的勞動力,這和我們以是否具有勞動技能作為區分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實際上是一致的。我們現在提出推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提高勞動者素質,就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但我們還應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從生產力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提升人力資源為人力資本,必然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在分配領域必然表現人力資本分配得多一些,人力資源分配得少一些。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關係,人力資源不能帶來剩餘價值,但人力資本能帶來剩餘價值,這就要求消滅剝削。在公有製條件下,人力資本所創造的價值包括剩餘價值,人力資本所有者有權參與分配所創造的剩餘價值。我們之所以要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去理解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關係,是因為分析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理論大多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去區分二者的,忽視了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對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區分,引發了現實社會中許多不正常現象。從生產關係的角度看,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區分,勞動力即生產力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生產剩餘價值→人力資本;勞動力即生產力意義上的人力資源→不生產剩餘價值→人力資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