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自然也是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必然取向。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是製度現代化的結果,沒有製度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成功經驗以及所體現的機理對於我國西部農業實施現代化戰略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為此,必須針對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製度缺陷”,通過製度創新,走出一條既具有我國西部特色,又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界定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範疇,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涵義,但它本身又體現著“三個統一”。

    其一,是國際性與區域性的統一。作為國際性範疇,農業現代化要以國際水平為標準,要達到世界公認的現代一般的先進水平。作為區域性範疇,農業現代化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依各國具體國情或區情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內涵。

    其二,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從絕對性的角度上來說,農業現代化都是通過製度、市場與科技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從相對性的角度上來說,農業現代化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該國或該地區在該時段增強薄弱環節以及發展側重點的過程。

    其三,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這裏的內在性就是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條件隻有通過內在的自我積累成熟後,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這裏的外在性就是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條件可以通過外在途徑快捷地積累成熟後,就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可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開放化的程度都日益增強,“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而“沒有條件的地方”仍然可以通過外在的途徑創建條件,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內容和要求也將不斷更新和發展。結合當前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區情”來說,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含義就是用現代農業管理製度規範農業的過程,用現代市場機製促進農業經濟的過程,用現代農業科技逐步裝備農業的過程。

    二、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製度缺陷

    農業現代化就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任何國家或地區在經曆這一過程時都不會一帆風順。對於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來說,必須通過農業管理製度的現代化、農業產業製度的現代化與農業科技製度的現代化這三個有機聯係的過程才能實現,但是我國西部農業發展在這三個方麵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一)管理製度缺陷:西部農業的管理體製落後

    農業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在農業本身,而在農業之外。從農業的管理體製而言,農業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企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利益均衡問題,然而當前的政府的改革未能在四個主體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的前提下,保障農業的良性運作。

    一是農業的“自食其力”問題。即農業的問題要農業自己解決,形成了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內部自我循環。不僅如此,而且還要承擔國家要求的各項社會責任。

    二是農業的“自我犧牲”問題。即國家在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時,先發展二、三產業,然後再通過發展起來的二、三產業來帶動農業發展。盡管這是產業發展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在實踐中卻被“變異”為挖農補工,從而使農業在發展中始終置於“無私奉獻”的位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