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郎鹹平發表文章,認為格林柯爾等國有企業借改革之名,變相侵吞國有資產。他的這一觀點立即成為報刊、網絡等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也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廣泛關注,並以此為導火線引發了有關國企產權改革的一係列激烈爭論,“郎顧公案”也隨之以侵吞國有資產的私營企業家顧鄒軍被逮捕而告終。此事被稱之為“郎鹹平旋風”。一波未平又起一波,2005年7月劉國光與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一位同誌的談話後來整理後公開在《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第9期和《經濟研究》2005年第10期,以《對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為題發表,指出我國當前經濟學教學與研究中,西方經濟學的影響上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地位被削弱和邊緣化,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以西方經濟理論為指導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這種說法會誤導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這篇文章的發表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刻引起社會極為強烈的巨大波瀾和經濟學界的大爭論,此事被稱之為“劉國光旋風”。無論是從“郎鹹平旋風”爭論,還是“劉國光旋風”爭論看,都不存在要不要改革的問題,都是支持改革的,而問題是怎樣改革以及以什麽理論來指導改革,這實際上是兩種改革觀之爭。

    一、“郎鹹平旋風”之實質是要不要私有化之爭

    2004年8月9日,郎鹹平在複旦大學以《在“國退民進”中的盛宴中狂歡的格林柯爾》為題發表演講,明確指出,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鄒軍以“安營紮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借雞生蛋”七種手法先後巧取豪奪科龍、美菱、亞星客車以及ST襄軸四家上市公司,郎鹹平根據公開數據分析,顧鄒軍用於收購的資金隻有9億多人民幣,而換回來的是共計136億元,大量的國有資產流進個人腰包。他用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問題:家裏很髒,請一個保姆清理一下,結果主人的家就變成保姆的了,這就是目前國企的做法。麵對國有資產流失,郎鹹平認為國企必須建立職業經理製度。具體做法是:行政命令必須首先退出市場,而國企股留在市場,成立以專業人士為主的董事會,以市場價格在二級市場上聘用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可以包括過去經營卓有成效的民營企業家。董事會應以每季度的硬指標公開、透明地評估職業經理人,決定其去留。職業經理人不能成股東,他隻能通過期權等激勵製度以市場價格用自己的錢購買股票。必須暫停私下產權交易。麵對國有資產流失,國內主流經濟學家是這樣回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張文魁2004年8月19日明確回應道,國企產權改革不會停止,“風向”不會變,因為國企產權改革是全國上上下下、方方麵麵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後確定的基本方針。趙曉博士認為“不要貿然引爆仇恨國資流失情緒”。我就不明白,國有資產流失的改革為什麽就不能停,人們對國有資產流失為什麽就不能“仇恨”?

    後來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的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國企所有者虛置。周其仁認為:“傳統的國有經濟不承認任何私人產權。主人是抽象的全民,而不是任何一個活生生的自然人。我曾經為論文寫下結論:這是一個沒有最終委托人的經濟。什麽‘主人’、‘保姆’,誰是主人誰是客?是政府主管部門?不對,它們是代理機構;是多級人民代表大會嗎?‘代表’者,也是代理人也。隻有被代表的才是最後委托人。可是在全盤公有化時代,任何公民私人不得合法擁有生產性資料的權利,所以就有最終可追溯的委托人。”“國資是誰的?你的、我的、我們大家的”,請問“你的我的大家的有權利證書嗎?沒有。資產交給各類代理人打理多年,有經營、投資、收益的報告嗎?有委托人審查嗎?從來沒聽說有”。怎麽解決周其仁提出的問題呢?周其仁意思就是“民營化”,就是“非國有化”,如果我們沒有理解錯的話,就叫“私有化”。怎麽樣私有化呢?按周其仁意見就是把國企資產劃給管理者階層、實行MBO,實行內部人控股。如果把國有資產劃給私人,就不會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了。說得多麽好,如果一個人得病問大夫怎麽才能治好病,大夫說你死了就不會有病了。張維迎認為,經理人好比一個家庭保姆,但是我們發現“如果保姆糟蹋這個家的話,主人哪裏去了,主人為什麽不雇傭一個好的保姆?”秦暉教授也曾發問:為什麽“主人”製約不了“保姆”,為什麽“保姆”根本不把“主人”當回事?這應該說是問題的核心!我們要做的工作是通過建立製度,使主人管理好保姆,或幹脆解雇這個保姆以保護主人的財產,而不是建議主人既然保姆偷東西你就把財產送給他得了。如果你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送給保姆那他就不會再偷東西了。張維迎論述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的文字有很多,解決的辦法就是讓“經營者收購國企”,就是化公為私,從此國有資產就有了主人,就能製約保姆了,企業就能搞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