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鄧小平科技思想體係的基礎範疇,也是理解鄧小平科技思想的邏輯起點。研究和探討鄧小平的科技本質觀,既是研究和探討鄧小平科技思想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探討和把握“科學技術”本質特征的一個重要視角。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神實質,首先需要研究和把握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本質屬性的思想。

    一、理論與現實提出的一項課題和迫切任務

    “科學技術”是提出一係列科技觀點、構建科技思想體係的基本範疇。如果不能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就難免在科學技術的問題上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

    究竟什麽是“科學技術”?我國理論界的認識並不一致。若從界定的落腳點(屬概念)來看,可以將眾多的表述與理解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認為“科學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係統的、有組織的特殊的活動”。“科學技術不是外在於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從事著的實踐活動。”本文姑且稱之為“活動論”。

    第二類,認為“科學技術是人們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係統經驗”。“科學技術是人發明的,是人的創造力的展示”。姑且稱之為“結果論”。

    第三類,認為“科學可以理解為人類依據客觀現實的規律性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和結果”。“自然科學既是關於自然的知識體係,又是生產知識的活動”。“技術本身是理論和實際的統一體”、“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姑且稱之為“綜合論”。

    我們知道,形式邏輯定義概念的一個方法是,首先確定被定義概念的屬概念(界定概念外延),然後揭示和確定被定義概念區別於其他種概念所獨有的特殊屬性,即“種差”(揭示內涵)。確定屬概念顯然隻是圈定了某一概念的外延、適用範圍,還不是對特定概念本質屬性(種差)的揭示。但確定一個恰當的屬概念、找準界定的落腳點,卻是揭示和把握特定概念的本質屬性的基礎與前提。由於在“科學技術”的外延界定上存在上述巨大的認識分歧,於是出現以下觀點也就毫不奇怪:

    有人認為,曆史唯物主義沒有看到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性質。“然而,通過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努力,科學技術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意識形態功能被揭示出來了。這樣一來……科學技術本身也就成了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成了它的核心的部分”。他們認為科學技術是意識形態。

    有人認為,意識形態“往往隻體現某一國家或階級的利益、人生信念和政治理想;極端的意識形態……常常為了起到社會教化和輿論導向作用,不惜隱瞞事實真相,無中生有,虛構證據,體現出明確的階級立場,與科學追求客觀性知識正相反。……所謂科學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科學之類說法,本身就是意識形態性質的話語遊戲”。“科學本身不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本身也不是科學”。他們認為一切意識形態都是虛假的。

    有人認為,“確認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財富的源泉,不但不否認勞動價值論,而是在更徹底、更完全的意義上承認和堅持勞動價值論”。如果否定科學技術創造新價值,“科技作為生產力、第一生產力的命題就失去依據,不能成立”。他們認為“科技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並行不悖,是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和發展。

    有人認為,現代科學技術不僅“造成了物化和異化,也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正在成為一種人類越來越難以加以有效控製的、統治性的力量”。因而我們再也不能無條件地肯定“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所謂的進步性和革命性了”。

    按照上述觀點及其邏輯,我們引進和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就是引進和接受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因此是不應該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因而也是虛假的,不科學的;物化勞動也創造新價值,於是馬克思關於隻有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至少是片麵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就是在製造一種主宰、統治人類的異己力量,因而是錯誤的、不應該的。顯然,這有悖於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我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正確選擇,是錯誤的。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已經成為我們克服和排除各種錯誤觀點的影響、全麵理解和貫徹鄧小平同誌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核心的科技思想體係和黨的“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