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理論中不存在一個人學的“空場”,鄧小平理論有著豐富的人學思想。認真研究之,把握其人學思想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鄧小平人學思想的首要特點,是其現實性,即麵向現實,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來研究人。從現實出發,還是從原則出發,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與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一個分水嶺。鄧小平正是堅持了人學的客觀現實性原則,從而在人的問題上與唯心主義以及各種“左”右傾錯誤劃清了界限。

    首先,鄧小平反對唯心主義,捍衛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唯物主義原則。以往的思想家們都是從尋找人的抽象本質或從某種善良的願望開始,把人抽象化、理想化,“公然舍棄實際條件”來研究人。馬克思之所以能克服這種曆史唯心主義的烏托邦式的美好幻想,實現人學上的偉大變革,在於他不是在空洞的理想中設計人的前景,而是訴諸社會現實,訴諸社會生活來說明人,把人的學說“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運用馬克思人學的唯物主義原則來考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發展問題,提出把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統一起來的重要思想,克服了離開生產力發展而抽象討論人的發展的曆史唯心主義觀念。他認為,現代化當然要重視人的發展,但不能離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抽象地“談論人的價值、人道主義”。因為,“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還不高,這也不能靠談論人的價值和人道主義來解決,主要地隻能靠積極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解決。離開了這些具體情況和具體任務而談人,這就不是談現實的人而是談抽象的人,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會把青年引入歧途”。

    其次,鄧小平批判了我國理論界在人的問題上右的錯誤,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不動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的國情。它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二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不發達的或初級的階段。社會主義與初級階段都是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實際。首先不能忘記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製度是我們國情的本質。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崇洋媚外,淡化甚至懷疑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宣揚“全盤西化”。在人的問題上,表現為盲目崇拜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和人權,宣傳抽象的人性論、人道主義,抽象地談論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權,完全忽視了在人的理論問題的背後還存在著兩種社會製度、兩種世界的較量和鬥爭。鄧小平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尖銳地批判了這股錯誤思潮,重申和捍衛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針對抽象談論人的價值、人道主義的錯誤,他指出:人道主義“當然是可以和需要研究討論的。但是人道主義有各式各樣,我們應當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宣傳和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批評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針對混淆兩種不同性質人權的觀念,他說:“什麽是人權?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人的人權,還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西方世界的所謂‘人權’和我們講的人權,本質上是兩回事”。總之,“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隻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