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聞產生後,它便和人類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從根本上認識新聞,便成為新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要想徹底認識新聞,就必須弄清新聞的含義、本質和特征,即進行所謂的新聞本體研究。隻有對新聞的本體認識清楚了,才能解決新聞學研究中的一些根本的原則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創始人和他們在中國的繼承者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新聞的含義、源起和發展

    現代學術、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含義(或定義)的界定。隻有確定的研究對象,這門學科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發展基點。新聞學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研究者在這方麵有自己獨特的貢獻。同時,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研究者在對新聞的源起和發展規律的探討上也有不小的建樹。

    (一)新聞的含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沒有對新聞的含義進行明確的概括,隻是對新聞的某些屬性(如與曆史的關係)有過考察。列寧多從新聞的功能角度著眼談新聞,也沒有仔細研究這個問題。李大釗是較早關注這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學者。1922年2月12日,他在北大新聞記者同誌會成立大會上的演說詞,“是我國第一篇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新聞現象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李大釗提出:“新聞是現在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我們看到,這個定義抓住了新聞“新”的特點,立足於“寫真”之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1942年的延安整風期間,陸定一針對唯心主義新聞觀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新聞定義:“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個定義立足於唯物主義的新聞觀,既強調了事實對新聞的決定作用,又扣住了新聞時新的特征,總體上比較科學,在我國新聞學界一直被廣泛使用。

    1943年,薩空了站在哲學的高度,完成了《科學的新聞學概論》。在書中,他認為:“凡世界上新發生的新發現的與人類生存有關的事實與現象,都是新聞。”這個定義雖稍顯廣泛,但也基本上可以接受。惲逸群的代表性著作《新聞學講話》中,雖然沒有直接下定義,但列舉了新聞的四個要素:和大眾有利害關係的,為大眾所關心的、注意的;新鮮的;用最迅速的方法及時傳播;大量散布。這些定義都抓住了新聞的某些構成要素,十分可貴。

    建國後,隨著我國新聞實踐和理論逐步發展,學者們開始借鑒西方新聞傳播學理論,不斷修正上述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王中和甘惜分兩位教授。王中為《辭海》(1981年重版)寫的新聞定義是這樣的:“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這一觀點打破了人們頭腦中原有的禁錮,有助於人們把新聞學研究推向深入。甘惜分則認為“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這個定義,突出了新聞的政治宣傳作用。1984年,寧樹藩提出新聞“信息觀”,影響更大,已經得到了當今新聞理論界的基本認同。所有這些探討,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新發展,都無疑值得肯定。

    (二)新聞的源起和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持認為事實的變動對於新聞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重大的變動往往會產生大量的重要的新聞,反之,則新聞少且可能很不重要。例如他曾經這樣評論《泰晤士報》:“這家報紙的那些匿名的皮蒂婭利用法國革命、德國起義、意大利暴動和匈牙利戰爭,利用法國的槍殺和奧地利的絞刑,利用被沒收了的頭顱和被砍掉了頭顱的財產製造出多少篇社論和弄到了多少金鎊啊!如果大陸沒有‘暴徒’,那它就隻好每天靠斯密斯菲爾德市場的劣等貨色,倫敦煙囪的煤煙、泥濘、粗暴的馬車夫、泰晤士河上的六座橋梁、市區內的出殯、感染鼠疫的墓地、肮髒的飲水、鐵路上的災禍、偽造的尺子和天平以及其他在大陸平靜無事的時候成為這家報紙的經常貨品的有趣題材來勉強度日了,那時,《泰晤士報》將多麽地不幸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