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關於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運行狀況的分析,糾正了過去一個非常幼稚的觀念,即似乎社會主義社會可以自然而然地良性運行。現在,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也會經常處於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之中,如果搞得不好,還會陷入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甚至到達崩潰的邊緣。“文化大革命”就給我們上了極其深刻的一課。既然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不會自然而然地到來,這就要求我們研究我國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製,並努力創造這種條件,按照這種機製去盡力加以爭取。從這個角度看,1978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功績在於它真正結束了中國不幸陷入的惡性運行和畸形發展,使之進入了中性運行和模糊發展狀況,並展示了向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轉化的現實可能性。對社會運行論的重要概念“社會運行條件”和“社會運行機製”,學術界進行了較為深入、較為係統的探討。關於社會運行條件,社會學家在回顧了中外社會學界對於這個問題從社會要素、社會條件和功能主義三種角度所做過的研究的基礎上,吸取其中合理因素,對社會運行條件作了理論說明;接著,社會學家又分別闡述了社會運行的人口條件、環境資源條件、經濟條件、文化條件和社會心理條件;最後才特別研究了對我國社會運行產生特殊影響的內外兩個條件,即轉型時期的轉型效應和遲發展國家的遲發展效應。而對於社會運行機製,社會學家則首先從理論上闡述了“社會運行機製”這一概念的含義及體係,分別說明了社會運行的動力機製、整合機製、激勵機製、控製機製和保障機製。對社會運行條件和機製的闡述,結合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和改革開放的實際以及人們關心的問題。通過這些探討,使社會運行論向結構上較為合理和學理上較為成熟邁進了一步。

    (二)社會轉型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還可以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加以概括。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提出“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概念,用社會轉型或者社會轉型加速期來說明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轉型”也和人口多等因素一樣,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當前中國的各種現象無不帶有轉型的特點,社會成員也無不這樣那樣、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社會轉型的影響和製約。另外一些社會學家認為,社會轉型是一種整體和全麵的社會類型過渡,包括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社會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我國社會轉型的特點是結構轉型和體製轉軌同步進行,並交織在一起;在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同時,城市本身往往成為城鄉結合體;城市化主導趨勢不是城市向農村輻射而是表現為農村包圍城市式的自身城鎮化;由於某些不可超越的條件限製,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可能持續時間更長一些。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製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但這種轉型的實現不是通過暴力的強製手段或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而是主要通過發展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中國社會學中,社會轉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概念,即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說詳細一點,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當我們說“社會轉型”時,著重強調的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在這個意義上,“社會轉型”和“社會現代化”的含義是相同的。因此,它與一般的轉換不同,是一種特殊的轉換。這裏說“傳統型社會”,而不說“傳統社會”;說“現代型社會”,而不說“現代社會”,是因為對當今社會的研究不像20世紀60年代舊的現代化理論那樣把傳統和現代這兩者截然對立起來。傳統和現代這兩者除了有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一麵,事實上還有相互依存、相互吸收的一麵。就中國社會來說,盡管傳統因素實際上還在這樣那樣地起著主導作用,但是現代因素也顯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早就不是那種典型的傳統社會了,而且,分別看來,純粹傳統的東西也很難找到,總是多多少少,程度不同的帶有一些現代特點,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傳統因素不僅可以轉化為現代因素,而且如果方針和做法正確,還可以成為促進現代化的深層因素,例如,對東方集體主義的重塑和開發,就可以成為這樣的深層因素。即使將來現代因素實際上起主導作用了,傳統因素也仍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麵存在,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那時,也不可能是純粹的現代社會。所以,我們並不能把傳統看作包袱,而應該看作一種可資利用的資源,就看善於不善於利用。社會轉型論就是一種主張傳統和現代又對立又統一的新型的現代化理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