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了巨大的轉變。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提出了“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這是在中國重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第一個聲音,從此掀開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新篇章。1979年,《哲學研究》第5期上發表了《曆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一文,該文為社會學研究的恢複作了理論上的闡述。文章指出:“曆史唯物主義的對象不等於整個社會科學的對象,也不等於社會學的對象。研究曆史唯物主義同研究社會學,這中間是不能畫等號的。”“社會並不因為由資本主義發展到了社會主義,就由有問題的社會變成了一個無問題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照樣有它的矛盾,照樣有它的問題。除了經濟、政治、法律、軍事等問題之外,還有勞動、人口、文化、道德、民俗、民族、婚姻、家庭、婦女、青年、兒童、老年、城市、農村、職業分工等問題。這些都是專門問題,不能用幾句簡單的話,或者簡單的理論來加以解決。馬克思主義對這些問題都提出過一些觀點、一些論斷,可是這也不能代替對這些問題全麵的、周到的、科學的研究。”從此以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走上了空前發展的階段。

    一、“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核心

    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維護建設形態方麵,從宏觀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社會學進行研究和論述的集大成者是鄧小平。鄧小平不僅提出了中國社會學的“補課”論,為我國社會學的恢複和重建鋪平了道路,而且對我國改革開放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的指導和設計,對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發展,如何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思考,都是中國社會學上的巨大成就,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中國化過程中在社會製度、社會運行方麵所取得的輝煌成果。鄧小平的一係列社會學思想,其核心就在於他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矛盾和問題

    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我想現在還是按照毛澤東同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的提法比較好。毛澤東同誌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鄧小平認為,中國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他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麵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麵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並且說:“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全麵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他認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