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界定及其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指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的,以曆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學學說的通稱。在世界社會學發展的兩大傳統中,它是與從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相對而言的另一大傳統。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及其後繼者的社會學思想、社會學說,以及當代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所闡述的社會學理論、學說等。20世紀60-80年代,在蘇聯、東歐各國中占主導地位的就是帶有各國自己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代表作有蘇聯的《社會學手冊》、民主德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原理》等。在西方各國也有一些學者從他們各自的立場、觀點出發,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研究和評述。英國學者博特莫爾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可看做這方麵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是曆史唯物論,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基本點,對理解和建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向壓迫無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挑戰,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革命性,因而一開始就與孔德代表的西方社會學相對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開放性。我們一方麵要辨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西方社會學的不同,避免全盤照搬西方社會學,實事求是地分析它實際包含的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分析它為資本主義辯護的狹隘意識形態。另一方麵,又要避免全盤否定西方社會學,要實事求是地利用其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東西,特別要注重借鑒西方社會學研究社會的方法和技術。隻有采取實事求是、具體分析的態度看待西方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才能在批判吸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兩種基本形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角度,把第一種形態概念稱為“革命批判性形態的社會學”,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角度,把第二種形態概念稱為“維護建設性形態的社會學”。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革命批判性形態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第一種形態主要涉及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一方麵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曆史上的進步作用,同時又指出它從根本上、總體上說是一個惡性循環和畸形發展的不合理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等著作中對此作了深刻的闡述。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創立的主要就是“革命批判性形態的社會學”,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調查工作。

    在理論上,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科學地闡明了“社會”、“社會經濟形態”、“現實的人”等基本範疇,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揭露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提供了理論武器。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他們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惡性循環和畸形發展的根源,即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資本主義惡性循環的最突出的表現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揭露惡性循環不可避免的結果,即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並提出了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辦法——社會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