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曆史條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又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用法律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平等自治權利。從五十年代開始,不斷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1992年底,全國已有45個少數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這使得各少數民族真正享受了平等自治的權利。通過民族區域自治,中國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團結。

    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正確結合。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與其他國家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單一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相結合。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從一誕生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比如,內蒙古自治區建立後團結了廣大蒙古族幹部和群眾,挫敗了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分裂祖國的陰謀;在解放戰爭中,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以人力和物力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曾經是全國的模範自治區。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進步。

    民族區域自治完全符合中國國情,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受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揚國際主義精神,彰顯大國風度

    建國之初,由於意識到蘇聯援助的重要性,以前未曾出過國的毛澤東兩次親訪蘇聯,以尋求幫助。但毛澤東對犧牲中國利益來支持蘇聯的革命與建設,是極為不滿的。毛澤東對犧牲中國利益以換取蘇聯幫助,以及蘇聯在援助中國時的“自私自利”更為不滿。毛澤東在“聯合艦隊”及長波電台事件的處理中,發泄了這種強烈的不滿。

    蘇聯在1947年批判南斯拉夫“鐵托主義”,此後更加嚴厲地批判民族主義,因而民族主義被當成隻考慮本國利益,不講國際主義的資產階級用語。毛澤東也堅定地主張反對“民族主義”,但他絕不反對愛國主義、維護國家利益。無論毛澤東反對“民族主義”是出於何種考慮,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他實際上反對的是“民族沙文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與褊狹的愛國主義”,並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的反對愛國主義、民族主義。

    按照毛澤東的理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後來,毛澤東對第三世界的援助表現出的國際主義精神,也顯示了一種大國風度,並向世界展示中國人已經強大起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毛澤東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從50年代的廣交朋友,到60年代的中間地帶,再到70年代的三個世界,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亞非拉人民看做是反帝、反殖、反霸的重要力量,是中國人民的同盟軍。許多非洲國家獨立後,麵臨著發展民族經濟以鞏固政權的迫切任務。毛澤東和中國人民給予了他們無私的援助。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坦讚鐵路的修建。坦讚鐵路貫穿坦桑尼亞和讚比亞。修建這條鐵路是坦、讚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它對於開采兩國自然資源、促進民族經濟發展進而擺脫帝國主義控製、鼓勵非洲人民的獨立鬥爭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僅憑兩國的力量修建這條鐵路是不現實的。他們曾先後向西方和蘇聯請求援助都遭到拒絕。最後,他們把目光投向並不富裕的中國。盡管中國的經濟還很困難,但在進行國內建設的同時,仍在履行自己的國際主義義務,千方百計地援助亞非拉人民的經濟建設,展現出大國風度。這條鐵路的技術難度非常大。中國工作人員努力拚搏,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鐵路在1976年7月全線通車。為修建這條鐵路,中國共運出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先後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有66名中國同胞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坦讚鐵路的修建鼓舞了正在進行民族解放和經濟建設的非洲人民,加深了他們對中國人民的了解和信任,增進了中非之間的友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