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論包括對民族的界定、對民族問題的認識等範疇,它是處理民族問題、製定民族政策的理論基礎。它既包括對曆史上民族及民族關係的反思,也包括對當前民族及民族關係現狀的理性思考和客觀認識。這是一個十分寬廣的範疇,包括民族政治結構、民族經濟製度、民族社會生活、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民族遷徙、民族發展路徑等問題。目前,我國民族理論的研究的注重點,主要集中在黨與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民族政策、民族製度以及各民族的社會曆史調查、民族性質、民族間關係等方麵。當然,這裏還包括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中國化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立的,它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探討“民族”本身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理論;二是在階級鬥爭的框架內探討“民族問題”的解決。1978年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研究與教學機構逐步建立與完善起來。1980年10月,中國民族學會成立。1983年中央民族學院建立民族學係。這些機構的建立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研究與教學提供了陣地。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領導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為代表的各級社會科學院等民族理論研究機構、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代表的各民族院校、民族地區院校和各級黨校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科研與教學單位迅速發展起來。

    其次,國內民族學界、政治學界對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的研究開始轉向係統化、深入化。黨和國家對馬列主義經典作家、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民族問題的論述進行整理與出版,如《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問題》、《列寧論民族問題》、《斯大林論民族問題》、《民族問題文獻匯編》、《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等。在對毛澤東、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有關民族問題思想的研究方麵,發表了大量論著。

    第三,中國民族理論研究得到真正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術界就民族的界定、民族的形成、民族問題的實質、民族問題與社會革命的關係、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等範疇與領域進行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出版了《論民族》、《民族理論基礎》、《中國民族與民族問題》、《中國民族理論研究二十年》、《中國共產黨民族綱領政策通論》等著作。這將對我國民族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發展發揮良好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