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的誕生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過程中,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前人創造的政治學合理內容的同時,對它們進行了艱苦的科學研究。《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完全形成。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是馬克思及其追隨者研究社會政治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內容和體係,並不僅限於馬克思本人的論述,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釋社會政治現象,不論著述者是誰,都可以屬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範疇。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說,都是從馬克思的政治學發展而來的。本章研究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議題。

    需要指出的是,從現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是發展的科學理論,並未囊括現代政治學的一切問題,並不是在政治學的每一個問題上論述都很完備,而是在某些問題上論述得多一些,在另一些問題上論述得少一些,甚至沒有論述。這種情況就需要研究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馬克思本人及其追隨者關於政治學的論述而不是政治學既有的原理體係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從已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主要有以下內容:對政治的分析,國家學說,特別是國家的特征、本質、基礎、起源和管理形式等,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革命學說,政黨學說,國際關係學說等。其中,馬克思關於國家的學說是它的核心議題,也是政治科學體係中的核心問題。

    政治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初期表現為一種多樣化的發展過程,歐美政治學的一些理論體係和觀念被介紹到中國,西方式的政治學逐漸形成學科體係。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觀點在中國得到傳播,使中國政治學研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中國的傳播,可以追溯到陳獨秀、李大釗兩位革命先驅。陳獨秀、李大釗等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介紹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如李大釗的《俄法革命之比較觀》,不僅區別了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還指出未來的文明必定依賴社會主義革命。他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原理。1920年《共產黨宣言》中文版翻譯出版,在一些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強烈影響,有些學者便以馬克思主義觀點講授政治學。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發展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如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就貫穿著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觀點。抗日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抗日根據地的傳播更為迅速,《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馬列主義經典被列為抗日根據地幹部必讀書目。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對政治學中諸如階級和階級鬥爭、國家、政權、革命、政黨、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的戰略策略等一係列基本問題都作了深刻論述和發揮。這些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革命運動的推進和深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中國逐漸壯大,最後確立了它的主導地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