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國初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曲折發展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經濟學者為適應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需要,翻譯和出版了大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麵的經典著作。如郭大力、王亞南翻譯出版了《資本論》,王學文翻譯了《價值、價格與利潤》,郭沫若翻譯了《政治經濟學批判》,郭大力翻譯了《剩餘價值學說史》、《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導論》等等。中央編譯局編譯出版了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工資、價格和利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

    1954年,蘇聯科學院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正式出版。《教科書》在導言中寫道:“政治經濟學從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相互作用方麵研究生產關係。”《教科書》提出的學術規範,後來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蘇聯範式或者斯大林範式,蘇聯《教科書》的出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曾經風行一時的經濟學消滅論的結束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時期已經到來。蘇聯《教科書》出版後迅速流傳到社會主義各國,使其不再像蘇聯那樣需要經曆長達數十年之久的艱難探索,從而推動了各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但是《教科書》根本的缺陷是否定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從總體看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全民所有製內部不存在商品交換,商品交換隻存在於全民所有製與集體所有製之間。集體所有製過渡到全民所有製的時候商品生產將消滅。這種觀點稱為半商品經濟論,半商品經濟論與非商品經濟論相比,是一個理論進步,但是與社會主義實踐相比,缺陷是十分明顯的。《教科書》提出的經濟規律體係實質上是對計劃經濟的描述,因而可以稱為計劃經濟規律體係。價值規律本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但是《教科書》的經濟規律體係中,受到了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約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教科書》第一次把按勞分配描述為社會主義的一條經濟規律,雖然使用了馬克思經濟學的一些市場經濟運行的範疇,但已經改造成為反映計劃經濟的範疇,“資本、剩餘價值、利潤、生產價格、雇傭勞動、勞動力價值等等表現資本主義關係的範疇已經消失”,“由於社會主義製度下保留著商品生產,因此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仍然起作用,同價值規律有關的範疇仍然存在。然而從舊範疇保留下來的主要形式,其內容則已經根本改變。”《教科書》使用的馬克思的經濟範疇,已經抽掉其反映市場經濟的內容,剩下一個經濟範疇的外殼,注入了計劃經濟的內容,因而成為計劃經濟的範疇。

    《教科書》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經典,也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較長時期內評判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依據。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觀點如果符合《教科書》的理論要求,就是正確的,如果有點偏離甚至不大符合,就是錯誤的,就要遭到無情的批判。《教科書》束縛了幾代人的思想,影響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甚至可以說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整個進程。《教科書》理論體係被當成不可更改的經典,這一時期我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幾乎是全部照搬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很難談到創新與發展。《教科書》的體係在中國沿用了幾十年,使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傳播和實踐走了一段彎路。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的本質、原則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並不清楚;加之左傾思想的禁錮和束縛,在意識形態領域人們依然存在著“寧左勿右”的錯誤觀念,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理論的研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