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哲學思想的交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趨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中西文化會通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奠基在西方哲學傳統的基礎之上。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故鄉,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揚棄,造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述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色。因此,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哲學傳統和語言方式,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光輝典範,就是中西文化會通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產物。

    中西文化會通造就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就必然包括中西文化的交融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開放性的哲學。正如列寧所說:“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有民族的形式,也要有反映中國時代性的實踐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世界性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能夠超越當時流行的褊狹的西方傳統哲學,實現世界哲學的融會與躍進,體現了他們具有向哲學新境界升華的勇氣和自覺。他們揚棄了自封為“終極真理”的舊的哲學體係,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哲學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發展實際決定了它同世界的多方麵聯係,所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體現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靈魂的使命,開拓了中西文化交融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境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發展,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碰撞、衝突與交融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具有開放性特征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理論上的封閉性、褊狹性無緣。它不排拒西方優秀的先進文化、最新的科學思想和有價值的哲學創造。在現代科技網絡信息時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麵向世界,既對世界發生自己的影響,也要借鑒和利用世界上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來充實與發展自己。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開放性的特質,可以使自己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實現的理論創造,亦即是在過程和結果的統一中實現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其產生基礎決定了它是一種具有世界性、普適性的哲學,因而能夠實現不同的“民族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曆史已成為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人類曆史的辯證運動,使狹隘的民族曆史轉變為普遍的世界曆史。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日益發展為世界範圍的交互作用,即呈現為生產和交往的普遍性、世界性。馬克思曾經預言,在這樣的時代,“哲學對於其他的一定體係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係,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以這種社會生活為產生前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這樣一種世界哲學,它能夠站在世界曆史的高度審視人和世界的關係,揭示人類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這樣的哲學雖產生於特定的時代,是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但又是超時代的,就必定具有世界性,從而具有普適性。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品格,決定了其又具有突出的“現實性”特征,因而能夠“具體化”。從理論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揭示生活世界的本質、改造現實世界、創建新的生活世界為其理論的價值追求與目標指向,就遠遠超越了傳統哲學僅僅是解釋世界、為現存世界辯護的純粹理論形態,顯示出“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的強烈現實性品質。這種現實性品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總是緊隨實踐的變遷而發展,它不僅是批判的、革命的,而且是開放的、待完成的,正是在各種不同的“民族化”中顯示出自身的生命活力。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決定了它能夠中國化,因其世界性、普適性,而且必須中國化,因其隻有在民族化的過程中才能證明自身、發展自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