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中國化,是由於存在著雙方能夠互相融合轉化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含的理論本性和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親和性,以及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體的自身條件和素質。在這諸多條件同時具備的前提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同馬克思主義一致的理論本性,即其民族性(世界性)、具體性(實踐性)、革命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中國化的理論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德意誌民族的哲學,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哲學。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一切哲學理論中的合理因素,是全部人類哲學思維發展中最積極的成果,而且是在“曆史已成為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由馬克思來抽剔出來的,馬克思就曾經預言過,在這樣的時代,“哲學對於其他的一定體係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係,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在這種社會生活前提下所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能夠很好地站在世界曆史的高度去審視人和世界的關係,揭示人類曆史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必然呈現為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從而能夠超越地域的和民族的界限,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蘇俄化、東歐化……

    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化過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更為深刻的世界化的過程,它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為前提,使其在世界民族中生根、開花、結果,不僅在這些民族中產生了一係列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思想體係,而且深刻地改變了這些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曆史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理論魅力和實踐意義,就取決於它所具有的實踐性與革命性的本質特性。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過經典的闡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清楚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革命性的理論特質,它立足於實踐,以實踐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並著眼於實踐,以“改變世界”為其理論宗旨,從而對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作出全新的理解:一方麵,從哲學理論的本性來說,它不是脫離人的生活世界的寂寞沉思,而應是來自於生活實踐並構成生活實踐的理論實踐,理論思維不能超出生活,不能脫離生活實踐尋找立足點,它隻能屬於實踐,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就內在於實踐。另一方麵,從哲學理論的功能來說,它不是為了構建某種體係的需要,而是為人們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中國化的自身因素就在於: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世界哲學,其世界性決定了它的一般性、普適性,也就是能夠與各民族的具體哲學結合,從而形成民族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從思維方式到理論功能的實踐性特征,就決定了它能夠與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與中國傳統的實踐哲學相融合,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其次,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中國古代實踐哲學在思維方式上具有天然的親和力,是這兩種哲學能夠相互溝通、融合的思想基礎,一方麵能使中國傳統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得到改造和發展,另一方麵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在中國生根、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澱。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都是作為實踐哲學而存在的,作為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二者都具有立足於現實、崇尚實踐的哲學傾向。“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它們共同的思路,這就使具有中國傳統哲學修養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能夠從思想上,以及在感情上很好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在實踐上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二者都立足於生活實踐,基於對“生活實踐”的不同理解,產生時代不同,思想基礎不同,所以二者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關鍵就在於哲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同,哲學的內容和功能也不盡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強調“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曆史行動的人,是現實生活的人。首先是進行物質生產的活動,因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點的實踐,就是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與世界的互動性活動。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總是從人與世界的關係中來反思人們的存在方式,就能在現實實踐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出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規律。真正發揮出哲學的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事物的理論功能。中國古代的實踐哲學,也是主張從人們的生活實踐出發,但在中國哲學中,其“生活實踐”有特定的含義,它不同於馬克思講的主要是物質生產實踐以及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而是指人生修養及人倫關係,“德性(Character)……中國人的整個心靈好像被它所控占著,致使他們的全部哲學,直無暇以計其他。”作為儒學經典的《大學》開篇之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認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而實現此綱領的途徑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綱領和途徑歸結到一點就是“修身”。中國古代哲學的實踐就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其主要內容就是教導人們在感性世界、日常生活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其哲學的功能就是教導人們在家修身養性,在朝廷做官要協調好封建等級製度下的人事關係,其目的就是尋求人際關係的穩定、有序、和諧,以及社會生活的穩定、有序、和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