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是作為實踐的科學來展開的,所謂作為實踐的科學是指科學在真實時間中發生和演化,是一個文化擴展的過程。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擴展來加以理解,將使我們更好地明晰地去理解科學的真實發展圖景。從SSK進入後SSK,用作為實踐和文化的科學取代作為知識和表征的科學,用對科學的操作性語言描述取代對科學的表征性語言描述,給予科學以動態的、生成的和過程性的解釋。把科學從信仰和理性的領域拉出來,把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轉到實踐的操作平麵上,不再視科學為“科學的實踐”,而是把科學作為“實踐的科學”去加以認識和理解。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也同樣要理解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具體實踐的真實發展中麵對新問題而作出的真實實踐下的演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來源是包括德國古典哲學在內的整個近代西方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有了諸多的變化和發展,呈現出一些值得注意和有價值的演進態勢。今天,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永葆青春,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予以密切的關注並且作出深入的考察,從中汲取營養。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著嚴密的合法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其蘊含的科學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曆史價值就直接取決於此。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調整和發展來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隻有紮根於社會實踐,不斷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並自覺地轉化為改造現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實踐總是以其無可比擬的豐富性不斷突破理論的界限,因而“新問題”層出不窮,曆史總是以其無可比擬的複雜性掙脫邏輯的把握,因而“曲折性”在所難免。列寧對此曾有過經典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體現在各個方麵,在理論與策略的關係上顯得尤為如此,認為它的理論觀點“總起來就構成作為世界各文明國家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綱領的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有觀點論及:我們可以采用目前知識社會學和所謂“與境主義”編史學的觀點,把科學看作一種“亞文化”。首先這種亞文化像內史論者所強調的,是相對自主的,但同時它也具有自身內部的微觀社會結構與社會動力;其次,這種微觀結構在許多方麵又依存和受製約於外史論者們注意的更大範圍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動力。所以,我們在麵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嚴整性”時,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完善放到真實的曆史演化中,對其給予曆史性的具體考察,給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真實的曆史麵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