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答: 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解放前生產力十分落後。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 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總的來說, 我國生產力水平、生產社會化程度還不高,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處於世界低位, 教育和科技水平普遍不高, 大多數工農業生產遠遠落後於現代化水平, 經濟管理水平和手段還相當落後, 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和多層次依然存在。這就決定了在我國公有製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 必須長期發展非公有製經濟, 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麵臨著就業和資金不足兩大難題。龐大的就業需求, 僅僅靠公有製經濟是無法解決的。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大量資金, 單靠公有製經濟的積累也無法完全滿足。這就迫切需要廣開門路, 利用國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黨的十五大把非公有製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當中, 明確它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標誌著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深化。

    3. 答: ( 1) 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 同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

    (2) 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特征, 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隻有依靠作為主體的公有製經濟的力量, 社會主義國家才有充分的經濟手段引導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沿著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3) 公有製經濟控製著國民經濟的命脈, 擁有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力量, 控製著生產和流通, 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支柱, 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 4)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的公有製不再是剝削的手段, 而是用以不斷發展生產力, 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它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經濟基礎, 又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

    總之, 堅持公有製在社會主義所有製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 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 是我們進行所有製結構調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出發點, 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隻有堅持公有製的主體地位, 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才能防止兩極分化, 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才能保證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發展。否定、取消公有經濟的主體地位, 實際上就是否定和取消社會主義。

    4. 答: 非公有製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和外資經濟。它們的迅速發展, 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突出現象, 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結果, 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1) 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2) 拓寬了就業渠道; ( 3) 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求; (4) 增加了群眾和國家財政的收入; (5) 促進了市場競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 ( 6) 促進了一批新興產業和行業的發展, 在高技術產業中,非公有製經濟占了很大比重, 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今後, 隨著我國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製結構, 非公有製經濟仍然有發展空間。因此, 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