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巾幗古今歌,

    開大吳門積累多。

    鹽務主持資內助,

    迄今傳送老婆婆。

    在揚州最能發財的當然是鹽業經營。

    明代,在食鹽開中政策的鼓舞下,我國商品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嘉靖萬曆年間,實行一條鞭法,進一步刺激了工商業的興旺。揚州商業由於鹽業、漕運等的關係,很快又繁榮起來。嘉靖《淮揚誌》卷十一稱“國朝江都為江淮之要衝,民俗喜商……四方客旅,雜寓其間。人物富盛,為諸邑最”。揚州鹽運司所屬的兩淮鹽區產銷量為全國六鹽區之冠,徽州、山西與陝西等地的大鹽商雲集揚州,巨額資本吞吐進出。宋應星在《鹽政議》中稱萬曆年間揚州的鹽業資本總額高達3000萬兩,鹽商們每年獲利可達500萬兩。

    此外,揚州還是明代漕運的樞紐,永樂年間歲輸200餘萬石糧食,到成化年間增至324萬多石,因此每天停留在揚州碼頭的船隻就有千艘左右,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揚州市場的活躍。

    進入清代以後,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鹽業經營中心,揚州境內的商業活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兩淮鹽區食鹽運銷量占全國9個鹽區的31%,兩淮鹽商上繳的鹽稅達607萬兩白銀,占全國鹽課總額的62%,這吸引了四方豪商大賈攜挾巨資鱗集麇至。雍正時期,揚州鹽商已成為全國規模與實力最巨的商業集團,到乾隆時更是盛極一時,達到頂峰。

    清代揚州鹽商之多令人瞠目結舌,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當時在揚州的陝、晉、徽等籍大鹽商多達數百人,他們的資產以千萬兩銀子計,100萬以下資產的僅是小鹽商。而乾隆三十一年全國關稅總額僅54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揚州一個大鹽商的資產與全國二三年的關稅相當,可見鹽商真是“富可敵國”。

    乾隆曾多次下江南,每次駕臨揚州都是大商賈們負責接駕。往往一次接駕就會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可謂揮金如土。

    乾隆來揚州以前,長春嶺到蜀岡這一段路並不通航,當時擔任巡鹽禦史的高恒為了使皇上在揚州玩得愜意,大筆一揮,從兩淮鹽業資金中撥出專款,鑿通法海寺北麵的蓮花埂,開了一條新河,使乾隆乘坐的畫舫可從天寧門外的禦碼頭直達平山堂腳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