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俏子 多經商 不將書念

    做買賣 勝過那 千裏為官

    山西人“九毛九”俗中大雅

    明清時期,商人成為引人注目的職業,明代學者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曾講:“吳中風俗,農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工之獲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由於經商獲利驚人,人們對商人的認識也發生變化。而山西商人從鹽、糧、茶等市場經營中獲得巨大成功。“(山西)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的社會現實必然促使同鄉人群起仿效。拜金潮流衝擊著明末清初的傳統社會,明人薛幾道的一首《題錢》詩將錢的神奇功能描繪得淋漓盡致:

    人為你跋山涉水,人為你覓虎尋豹,

    人為你把命傾,人為你把身賣。

    ……

    人為你虧行損,人為你斷義寡思,

    人為你失孝廉,人為你失忠信。

    ……

    人為你心煩意惱,人為你夢擾魂勞,

    人為你易大節,人為你傷名教。

    這些記載均表明,明清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變化,社會風俗為之一變。而山西是最典型地區,隨著山西人經商風氣的盛行,傳統的士農工商職業排序在山西發生了變化。清代山西人編的《俗言雜字》中對社會職業的評價是:

    農業:

    小心莊稼甚是可憐,推車單單費力不輕。

    闔家老小俱要勞身,看在其間萬苦千心。

    ……

    說起莊稼受苦營生,天旱雨澇收成不定。

    錢糧差務吃穿逼人,運氣通順好年十景。

    收秋拾夏五穀豐登,打下糧食出糶與人。

    換成銀錢把債還清,省吃儉用熬成富翁。

    農耕而中國傳統觀念要子孫讀書為官,對山西人而言,做官雖然威風十足,但也有殺頭抄家滅門的危險:

    鴨紅頂戴當朝一品,日伴君王入居虎口。

    如要吃我不死不忠,侍奉君王難以到頭。

    老牛力竭刀下乾休,想在此間有些爛心。

    相比起其他行業,山西人認為作為商人是首選職業:

    出外走水戴月披星,其標法或各省馳名。

    本多利厚生意興隆,每年開俸足有千金。

    鏡麵元寶水光紋銀,幾年光景十萬有零。

    此外,山西有大量反映這一觀念和風氣的民謠:

    有兒開商店,強如做知縣。

    良田萬頃,不如日進分文。

    山西的搖籃曲中有:

    咚咚嚓,娶來啦,

    俺女兒不嫁啦。

    不嫁你那掏糞的,

    不嫁你那墾地的,

    俺要嫁的是字號裏的掌櫃的!

    清末,山西省曾出現過應考人不足數額現象。清代,晉商賈而好儒,也有培養子弟是為了做官的現象,但他們又有重利甚於重名的一麵,甚至讓最優秀的子弟去經商,山西人“學而優則商”,而不是“學而優則仕”。最優秀的人才都經商去了,以至有清一代,山西無一狀元,即使是進士人數也很少。順治時山西每科中進士人33人,康熙時16人,乾嘉時每科不足12人,鹹豐、同治朝每科不足10人。清代,山西人重商輕文風氣連皇帝都無可奈何。清雍正年間,大臣劉於義上奏皇上:“山右積習,重利之念甚於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才之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雍正朱批為:“山右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其俗殊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