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葉加工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侵略者以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所賦予的特權為護符,逐漸向中國進行滲透。同治二年(1863)以後,俄人相繼在漢口、福州、九江等地開設了茶廠。同治四年(1865),英國商人在台灣開辦了烏龍茶廠,並於兩年後在福建廈門創辦工廠,對台灣毛茶進行加工。他們依仗其擁有的特權,蠻橫地與國人爭資源、爭勞力。對山西茶商產生最大威脅的漢口俄人茶廠,采用的生產手段比較先進,先是采用蒸汽機壓製磚茶,比晉商茶廠出的產品整齊、結實,損耗也少,但難以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為了補救這一缺點,俄商從光緒四年(1878)以後,逐漸使用水力壓機加工磚茶。“在漢口及九江一帶之俄辦磚茶廠,製造磚茶的方法簡單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細花紋,放於水壓機中,不論紅茶或綠茶,經過平常製造過程後,再加蒸熱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為先放一層上等茶,然後放一厚層之粗劣茶葉,再加一薄層上等茶於麵上。俟複以模型後,再用水壓重壓之。旋去壓力,取出模型,即得磚茶。經三星期之幹燥,即告完成。”俄商的蒸汽機製茶或水壓機製茶效率較高,每台機器日產80簍,合1.2萬斤,比晉商的手壓機日產量多0.3萬斤,而且生產的廢品少,是晉商茶廠廢品的五分之一。他們以如此先進的加工設備和製作手段與晉商手工製茶作坊競爭,表現出了較強的優勢。並且來得凶猛,僅僅幾年間,“漢口煙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機器製茶之物也”。其生產加工的集中程度明顯高於晉商開辦之廠,經營規模浩大逼人。晉商在茶葉貿易中更加陷入不利的地步。

    同治七年(1868),恰克圖的晉商商號已由原來的120家下降到4家。但是晉商畢竟是一支經驗豐富,久經商戰,意誌頑強的商界勁旅。他們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到俄國境內經商,晉商先後在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新西伯利亞等城市設立商號,與俄商展開激烈的競爭,但晉商在磚茶製作上依然用的是手工製作,與俄商采用的蒸汽機製作的磚茶成本低質量高產量大不可同日而語,俄方運輸采用水路,又在利稅上享有優待,而晉商需要支付高額的厘金。為打開銷路,晉商采取賒銷茶葉給中小商人的辦法,待他們將茶葉售出後再返還茶款。不料卻因此埋下了禍根:有些俄商故意拖欠不還欠款,有些中小俄商因受國內大茶商的排擠或自身經營不善還款無望,晉商因此賠累損失達62萬餘兩。晉商為了挽回損失,呈請清朝與俄國當局交涉,要求追回俄商所欠銀兩,但清政府對俄國怕得要死,哪裏敢壯著膽子去討債,所以對晉商的呈請根本不予受理。宣統元年(1909),俄國政府又突然違背兩國條約規定,對在俄的華商征收重稅,以排擠在俄經商的中國商人,晉商遭此種種打擊在對俄的茶葉商戰中終於失敗,民國年間,隨著蘇俄成立與外蒙古獨立,對外宣布沒收一切外國資產,晉商的茶商財產血本無歸,進入全麵的衰敗時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