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茶園是晉商經營茶葉的起點無數晉商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紛紛從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來到恰克圖,在這裏安營紮寨。在他們中間就有榆林常氏家業的中興之人——常萬達,他是一位中俄貿易的巨子。常萬達在乾隆二十年(1755)之前就來到恰克圖,當時眾商正處於觀望之中,常萬達卻獨具慧眼,他將在張家口經營的“大德玉”字號改為茶莊,傾其所有的資財來到恰克圖。他希望以茶葉為武器,敲開俄羅斯的大門。那時的茶葉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在西方的市場需求極大。常萬達確實是有備而來的。他的茶葉在中俄貿易中極為搶手,獲利豐厚。為了創出品牌,他對於茶葉的采摘、加工、運輸等都作了精心的安排。茶葉的產地選定在福建的武夷山,加工後運到張家口包裝,再用駱駝運輸到恰克圖交易。很快,常萬達贏得了俄商及俄國政府的信任,他的茶莊開到了莫斯科、赤塔和歐洲一些國家。從此,常氏以茶葉貿易為基礎,形成一個龐大的跨國貿易集團,創造了巨額財富,常家的資產最盛時曾高達四五百萬兩白銀,成為清代顯赫的外貿世家。

    在常氏的帶動下,許多晉商都投資茶葉貿易,祁縣渠氏開設的“長裕晉商千裏販運的磚茶川”是有名的茶莊,“大盛魁”商號也參與茶葉貿易。眾多茶商雲集,恰克圖中方一側成為一個大商貿城。在眾多的茶商的努力下,茶葉成為中俄貿易的主要商品,占中俄全部貿易額的94%,且都是在恰克圖完成的。晉商的茶葉貿易為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貢獻。茶葉成為繼鹽業之後又一種最為重要的貿易商品,茶葉貿易不僅使恰克圖迅速繁榮起來,同時也創造了一大批晉商新巨富,成為晉商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峰。清代晉商開辟的茶葉國際貿易路線圖清初,茶葉貿易為晉商所經營,乾嘉時期,隨著茶葉貿易的興盛,晉商還開辟了一條由福建武夷山過崇安縣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順信江下鄱陽湖,穿湖過九江口,入長江,順江到武昌,轉漢水至樊城,貫河南入澤州,經潞安抵平遙、祁縣、太穀、忻縣、大同、天鎮到張家口至庫倫、恰克圖的茶葉貿易國際商路。

    千斤“沒奈何”氣煞“飛駱駝”

    清代,晉商在恰克圖(當時地處中俄邊境,現為蒙俄邊境)壟斷的對俄貿易,長達兩個世紀。晉商以茶葉易回俄國的皮毛、皮張和毛呢等商品,但是在易貨中,俄方僅用這些商品,已遠遠不能抵償進口的茶價,因此貿易出現了嚴重逆差,每年逆差達一二百萬盧布。因俄國當時禁止白銀外流,俄商為逃避法規的限製,就用“漢堡銀”——德國漢堡或萊茵河上遊法蘭克福所產成色很高的白銀,製造成粗糙的各類“工藝品”,交給晉商,以補足逆差部分,雙方商人心裏都很清楚,誰也不把它看成是工藝品,是以白銀來看待。到鹹豐八年(1858),俄國改變政策,開始允許以白銀進行對外貿易交易。據當年俄國關稅統計,俄國每年除向晉商輸出貨物值85.9萬英鎊外,還輸出白銀值22.8萬英鎊,合計為108.7萬英鎊,其中白銀占21%以上。

    多少年來,晉商得到的粗糙銀質“工藝品”和白銀,一部分運往張家口錢莊,匯兌全國各地采買貨物;一部分運往原籍晉中各縣。為了長途運輸的安全,就在恰克圖就地熔化鑄成了一個個巨塊,每塊重千斤左右,然後,派保鏢押送。銀塊裝到特製的多輪木質牛車上,艱難跋涉,運回目的地,一個行程約需三個月。用這種方法,一則可以防止運送人員在路途中的偷竊行為,二則因沿途時有土匪出沒,匪徒就是見到千斤銀錠,因搬之不動,也隻能無可奈何地搖頭而去。這種巨大的銀塊,被商人們稱之為“沒奈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