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街恰付登瀛處,

    處處街頭揭翠簾。

    甘露堂皇釀法疏,

    空勞春鳥勸醍醐。

    酒人好辦行春馬,

    曾到杏花深處無。

    神品真成九釀漿,

    居然遷地弗能良。

    申明亭畔新淘井,

    水重依稀亞蟹黃。

    沽道何妨托一厘,

    家家釀酒有新傳。

    當壚半屬盧生裔,

    傾酒情深懶學仙。

    玉瓶不讓穀溪春,

    和入青韶味倍純。

    最是新年佳釀熟,

    又逢鐵鼓賽郎神。

    瓊酥玉液漫誇奇,

    似此無漸姑射肌。

    太白何嚐攜客飲,

    醉中細校郭君碑。

    火候深時融辣味,

    酒花園處寄遐情。

    曲生元晏誰能作,

    千古隨園有定評。

    無限閑愁付酹醽,

    停杯坐對人山青。

    老王記得高王語,

    兩字汾清補酒經。

    晉商把汾酒的製作技術傳到了外地,帶動了當地釀酒業的發展。東三省、山東、察哈爾、綏遠各省地方,凡產有高粱、豆、米等原料的都由山西人將製酒技術傳到當地,稱為燒鍋。釀酒作坊在當地叫燒鍋。三座曹家大院塔一帶盛產高粱,釀酒本小利大,三喜的買賣像滾雪球一般快速發展起來。此後,三喜又向赤烽、建昌等地發展,開設雜貨、釀酒、典當等店鋪。再後來又向奉田、錦州、四平等地發展,主要還是經營雜貨、釀酒業。經過幾年拚搏,他創立了“三泰”商號,以此為根基,一大批“三”字商號如三隆皮局、三慶燒鍋、三泰錢莊相繼成立。曹三喜之後,曹家商人輩出,一浪高過一浪。在一代代人的經營下,曹家成為雄踞一方的豪商巨賈。清乾隆年間,三座塔村改製為朝陽縣,民諺有:“先有曹家店,後有朝陽縣。”可見當時曹家對朝陽縣是頗有貢獻的。因曹家是在東北朝陽磨豆腐發家的,曹家商號每年磨豆腐三次,每次磨豆腐經理必須親自向磨神叩頭以乞神靈保佑。

    榆次常家也走了一個大同小異的發家曆程。常家落戶車輞村後,家境貧困,到第十一代常威時,開始經商。常威20歲那年,隻身徒步去張家大多數晉商是從扁擔籮筐開始起家的口經商,靠給人算卦維持路費,終於到達目的地。經過十餘年積累,常家在張家口有了第一個鋪麵“常布鋪”。常威的商品與別人競爭時靠的是薄利多銷和質量上乘,例如進砂鍋的時候,他一定是要去平定,因為平定的砂鍋質量好、耐用、熱得快。他磨香油的時候一定得去平遙買芝麻,因為平遙的芝麻個大、皮薄、出油率高、油質好。他進麻的時候,要去東山一帶,東山的麻結實,他雇人打麻繩,別的商號賣的麻繩用三年,他家的麻繩可以用十年。常威在進貨的時候由於貨量大,他就拚命壓價,一直壓到對方不能接受為止,常氏的這種做法為自己創造了利潤空間,也提高了自己貨物的競爭力。貨物上市後,他薄利多銷,價格壓得很低,由於質量好價格低,致使同行的產品根本賣不出去,往往是等他的商品賣完後才將商品擺出來銷售。幾年後,他的三個兒子跟隨父親到了張家口。在老大、老三的輔佐下,常氏家業慢慢擴大,到常威回鄉養老時,常家在張家口設立了“大德常”和“大德玉”兩個字號。後來,常萬達眼光獨到,抓住中俄恰克圖互市開通的曆史機遇,果斷介入對外貿易,以恰克圖為基地,開辟了一條橫跨亞歐的“茶葉之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