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要塞明初,晉商為了降低買賣糧食的成本,在邊境招民墾荒種地。除晉北外,晉商還在東北等地種植糧食,“邇時遼東千裏,晉人商屯其間,各為城堡,耕者數千萬。商人拿出財力,募民墾田”。為了更多換取食鹽獲得利潤,晉商在邊塞甚至購買青苗,或向當地土著之人提供借貸資金,競相收購糧食。許多晉商通過販鹽販糧,發展為擁資數十萬乃至百萬的富商大賈。明弘治五年(1492),朝廷改繳納糧草為直接向鹽運司交錢換取鹽引後,山西鹽商喪失了經營鹽業的有利條件。許多山西鹽商遷移到兩淮、江浙地區,以廉價收買邊商所領的鹽引,去鹽場支鹽獲利成為巨富。天下富庶地的兩淮“歲額百三十萬引,向來山西、徽州之富人商於淮者,百數十戶,蓄資以七八千萬計”。山西商人成為有名的兩淮鹽商和揚州鹽商集團,山西太原的閻家、李家,河津縣的劉家,襄陵縣的喬家、高家,臨汾的亢家,都是揚州鹽市中有名的大鹽商。清代有一首《揚州竹枝詞》說揚州山西商人的富足是:

    商人河下最奢華,

    窗子都糊廣陵紗。

    急限餉銀三十萬,

    西商猶自少離家。

    山西鹽商曾打拚過的揚州城同時,山西鹽商們還將資金投到山西解州、長蘆、安徽、四川等地的鹽場,使晉商處於壟斷全國各省鹽業的地位。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改引為綱後,這批鹽商又獲得收購、運銷食鹽的世襲經營特權。明中後期山西運城池神廟祠,晉商中“平陽、澤、潞富家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他們積累了數以百萬計的商業資本,成為當時兩淮富甲天下的鹽商。而山西解州池鹽,因地處山西省安邑縣潞村,也稱為潞鹽。秦代曾設置河東郡,所以也有河東鹽的稱謂。明代實行納糧換引製,河東鹽成為宣府、大同兩個邊鎮繳納糧食換取鹽引的鹽場。晉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換取河東鹽,積極參與河東鹽的經營,從這裏又走出了眾多的山西大鹽商。

    南蒲州 產關羽 財神故鄉

    在明代,山西南部的蒲州富商最多,而蒲州又是財神關羽的故鄉,“官向官,民向民,關老爺愛的是蒲州人”。在財神的護佑下,蒲州的鹽糧富商為數不少。蒲州位於南北縱貫晉陝峽穀的黃河轉折東流地方,這裏土陋人稠,曆來經商者眾多。由於經商致富要比農業快,因此外出經商的人一般都能致富回家。明代蒲州籍大學士張四維寫道:晉商大院“吾蒲介在河東,土陋而民夥;田不能一援,援而取給於商,計春挾輕資牽車走四方者,十室九空。”因此,明代山西省南部人多出外經商,最終發展成為雄踞一方的大賈。晉商和各地商幫相似,不僅進行長途販運,而且采取多種經營。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他們常常往返重載貨物以節約運輸成本,店鋪也經營多種項目,以分散風險,增加利潤。許多富商為追求利潤,集地主、商人、放高利貸者於一身,涉足行業相當廣泛。凡是社會所需要的商品都是他們經營的對象,特別是以生活必需品如糧、棉、絲、麻、茶、鹽等為大宗。

    利用“開中製”輸糧販鹽,晉商掘得了第一桶金,明代,晉中和晉南產生了不少名聞全國的大商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