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盡職的報答 4

    在饑寒交迫中寫作

    許多二流的文學家更是以九牛不回的毅力,一寸一寸地耕耘,生命不息,寫作不已。《美麗的英格蘭和威爾士》一書的作者約翰·希頓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希頓出生於威爾特郡金斯敦的一個窮苦人家。他父親破產了,受這一打擊的他瘋了。希頓也由於父親的不幸開始了不同尋常的生活。他幾乎沒有受什麽學校教育,經常是有家難歸,衣食無著,終日四處遊蕩。

    他染上了許多壞習慣,幸運的是他沒有被這些惡習毀掉。為了討一口飯吃,他不得不在他叔叔開的一刊、飯館裏幹活,他把酒裝進瓶子裏,把瓶塞好,然後把瓶子裝到箱子裏。這一件活他一連幹了五年。由於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人也變得有氣無力,他叔叔把他趕出了店門。

    他又開始四處流浪。望著這莫名其妙的天和地,看著這世上莫名其妙的人,他想起那瘋了的父親,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除了這五年服務換來的兩畿尼(英國貨幣單位:一畿尼等於二十一個先令)之外,別無他物。漫漫的人生之路是多麽淒苦,多麽荒唐,他拖著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踽踽獨行。

    在此後的七年中,他飽嚐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看慣了陰起陽落,也經曆了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他曾在自傳中自言自語道:“我花了十八便士租了一間又陰暗又潮濕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天,我生不起火,隻好孤身一人躲在被子裏,除了偶爾聽聽窗外的淒風苦雨之聲外,我隻能在書本中尋尋覓覓。”

    後來他徒步來到了巴思,被雇為釀酒工。不久他又回到了首都倫敦,這時他已不名一文,連鞋和襯衫都沒有。還好,他有幸在家叫倫敦餐館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得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呆在地窖室裏工作。為了討一口飯吃,他得慶幸自己找到這份“美差”,但長期禁閉在地窖裏不見天日,加上繁重的工作,他的身體垮了下來,他隻得丟下這個能苟且謀生的飯碗。不久他又從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賺十五先令的薪水。在此之前,他曾利用許多業餘時間練字,他的書法很漂亮,這是他這一次成為代理人的資本。在工作之餘,他把閑暇時間都用來逛書店,他買不起書,他隻能一段一段地讀、記。長年累月,他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知識。

    後來他換到了另外一個辦公室,在這裏,他每周可獲二十先令的“豐厚報酬”——這隻是對他而言。他仍然埋頭學習、研究,在二十八歲那年,他寫了一本《比澤奇遇》,得以發表。從那時起一直到死,在這漫漫五十五年中,希頓一直從事辛勤的文學創作。他發表的著作有八十七本之多,最重要的著作是《英格蘭大教堂古跡》,該著作共計十四卷,這確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輝煌之作,也是約翰·希頓勤勞辛酸一生的紀念碑,在這塊碑上寫有兩個字:勤奮。

    人們總是看到了成功作家頭上的光環,總是以為作家本人就像他的主人公一樣浪漫瀟灑。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有過慘淡的經曆。他們總是處於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之下。隻有能夠在這些痛苦的煉獄中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閱曆豐富的塞繆爾·德魯

    塞繆爾·德魯的一生並不成就卓越,超凡出眾,但他傳奇的人生確實具有自己的特點。他父親在康瓦爾這個地方以賣苦力養家糊口。盡管家境貧寒,他還是盡力送兩個小孩在附近學校讀書。塞繆爾卻喜歡調皮搗蛋,上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塞繆爾糊裏糊塗地混了八年。家裏隻好讓他幹體力活。他在一個錫礦裏用淘汰盤淘洗錫礦,每天所獲不足四便士,在十幾歲時,他學修鞋,生活的苦難每時每刻都不放過他,他無法逃避,隻能忍受。正如他常說的,“他就像犁耙下的一隻癩蛤蟆。”大約十七歲時,他的學徒期還未滿,就不辭而別了。在軍隊裏呆了下來,可是軍隊又能好到哪裏去,他又溜了!隻能重操舊業,混一口飯吃。

    不久他移居普裏茅斯,開始經營鞋子,但他還是無法安於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周八先令的收入在他看來太少太少,他渴求在一夜之間暴富起來,加上他天性喜歡冒險,於是他鋌而走險——搞走私,這次他差點把小命給丟了。那天晚上天黑似墨,伸手不見五指,剛開始裝貨物,突然狂風大作,大海像要翻轉過來一樣。塞繆爾坐著的那條船翻了個底朝天。三個夥計即刻喪命,其餘的人有幸抓住了那條翻船,正在僥幸自己撿了一條命時,他們發現這隻船正向大海深處漂去,這一驚非同小可。他們隻好立即回頭向岸邊遊去。這時距岸有兩英裏之遙,能否遊到岸上就看個人的造化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奮力掙紮,塞繆爾終於爬上了岸邊的一塊岩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