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鎖、馮健、陳斌

    北周史君墓位於今西安市未央區井上村東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新征地範圍內,距西安市中心7公裏,西距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安伽墓約2.2公裏。2003年6~11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在此共清理發掘漢、西晉、北周墓葬14座。其中該墓出土了石門、石槨和石榻,多處彩繪貼金,據石槨上的題刻記載墓主為北周史國薩保。這一發現是繼安伽墓、虞弘墓後國內考古界又一重大發現。為了更好地配合考古發掘,保護好這一珍貴文物,在所裏的安排下,由考古隊和文保技術室共同對北周墓進行了清理和搬遷,現將工作情況簡介如下:

    一、墓葬概況

    該墓形製為長斜坡土洞墓,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6°。由墓道、天井、過洞、封門、甬道和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全長48米。墓道長16.30米,坡度15°,由5個過洞和5個天井組成,天井平麵為長方形,均略比過洞寬。墓室平麵呈橫長方形,距地表深度約為13.6米。

    在磚製封門與墓室之間有一青石石門,石門由門楣、門框、門扉、門檻等九塊石頭組成,其中門楣、門框、門檻上浮雕有伎樂、天王(神??)等人物造型,或手持豎箜篌、琵琶、螺、排簫、笛、麾(?)等樂器、或持法器(?)、酒器等,造型精美,雕刻精湛;門扉分列兩扇,其上飾有石刻泡釘五排,每排4個,排與排之間繪有飛天、雲氣等,但多數已脫落,幾不可辨。尤其是在墓室正中靠北部出土一五開間三進深的歇山頂殿堂式石槨,其上通體雕刻,多處彩繪貼金,製作十分精美,內涵極為豐富,堪稱是北朝石刻中的精品。

    除此之外,在過洞上方和墓道、天井靠過洞兩側發現有壁畫痕跡,從殘留的跡象看每幅畫麵均有分欄,但內容已漫漶不清。該墓的壁畫製作十分簡單,僅在原生土壁上塗一層很薄的白灰漿,然後直接作畫,沒有地仗層,保存狀況極差。

    二、石槨的現場清理和保護

    發掘時值盛夏,天氣變化無常,氣溫較高,降水也較多。為了保障文物的安全,使石槨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保存環境,我們首先在整個墓室和墓道上方搭建了防雨棚,對墓道做了支護,並在墓室內部二層台上又用鋼架棚覆木板,製成第二道防護棚,以避免泥土或雜物滑落,砸傷石槨。

    隨即,我們即開始了對石槨的清理工作。經過小麵積的試驗,發現由於墓室已經坍塌,內部已充滿淤土,彩繪、貼金均與泥土粘接牢固,而與石製本體粘接極弱,有些部位甚至出現脫落和剝離的現象,因此,我們決定采用邊清理邊加固的方法對石槨進行清理。清理的步驟采用自上而下依次清理,這樣避免下部畫麵因再次受到汙染而反複處理造成的損失。

    首先,對石槨外部的大土進行了清理,預留有5cm左右的土層,使其保持有一定的濕度,以便接下來進行的細部清理。

    其次,將需要清理的部位的預留泥土盡量削薄,至2~3mm時最佳,用竹簽慢慢剔除。剔除時,對泥土施以一定的外力,以免造成成片的脫落;對極易剝落的部位,可采用棉簽蘸水濕潤後,再進行清理。

    對已經清理出來的彩繪顏料,立即進行加固。加固劑選用桃膠,因為石槨處於13米餘深的地下,濕度較大,加之地下毛細水的作用,使得在距墓室底部80cm的範圍內濕度極大,因此發揮發型有機溶液作為溶劑的加固材料(疏水性材料更不能使用)均無法使用,材料的選取必須具有一定的水溶性,這樣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才具有一定的粘接強度,而桃膠作為一種傳統的粘接材料,雖然粘接強度不大,而且存在著易黴腐的缺點,但它水溶性好,又有著極好的可逆性,作為一種現場的加固材料又便於使用,因此我們選用桃膠溶液對彩繪顏料進行了小麵積的嚐試,加固兩遍後,用棉簽輕輕搽拭,未發現有顏色脫落,為了防止其黴腐,我們選用了黴敵溶液作為溶劑來調和桃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