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水,“即山海經所謂濫水也”,濫水與今臨洮縣之東峪溝(河)的位置、走向基本相一致。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臨洮府》記載:“東峪河,府東二裏,源出渭源縣西四十五裏之分水嶺,流入境,至城東,又西南流入洮河(即洮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濫,泛也。泛,泛濫也”,濫水者,即指容易泛濫之意,東峪河(溝)水至20世紀70年代時,遇連陰雨或暴雨仍泛濫成災,農田被淹,道路泥濘難行,老百姓曾用“臨洮到渭源(因解放前公路不發達,臨洮到渭源步行最捷徑的道便是順東峪溝向東南走),七十二道腳不幹”來形容臨洮東峪溝(河)水的曲折。濫者,又可謂濫觴。濫觴者,本意謂江河發源處水極淺小,僅能浮起酒杯。《孔子家語?三恕》有“夫江始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在這裏,濫觴是形容臨洮東峪溝(河)水發源處水極淺小,事實上,除遇連陰雨或暴雨之外,至今東峪溝水仍不大,遇到天旱時甚至會斷流,所以,臨洮的老百姓稱其為東峪溝(兩山之間的溝壑、山溝),而不稱其為東峪河。“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鳥鼠山即鳥鼠洞穴山,在今甘肅省渭源縣西。鳥鼠山西北高城嶺,即今渭源縣西北慶坪鄉文昌宮山到關山一帶的戰國秦長城,即今之長城嶺。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渭源縣》記載:“東峪河在縣西二十裏,源出分水嶺,西流入狄道縣界,又西南入於洮河。”由此可知,高城嶺即今之長城嶺,也稱分水嶺。“西經隴坻”,隴水(或謂濫水,即今之東峪溝水)向西流經隴坻,許慎《說文解字》曰:坻,“水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坻者,水中可居之最小者也。”可見,坻是水中最小的陸地。因隴水西流經過北岸之山下,或因隴水遇大暴雨而泛濫,衝刷北岸山體崩塌於水中而形成坻,故隴坻應為隴水北岸之山坡,即今東峪溝水北岸的山坡。坻因隴水而名為隴坻,也就是說東峪溝水源於渭源縣西45裏之分水嶺(即今渭源縣西北慶坪鄉文昌宮山到關山一帶),向西北流入今臨洮縣境,然後折向西南流經隴坻入洮水。“濫水又西北經武街城南”,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陝西》九記載:“武街,在(渭源)縣西,水經注:武階城在漢狄道縣東,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晉惠帝置武街縣。屬狄道郡”。“又西北曆白石山下”,據《漢書?地理誌》記載:“狄道縣,白石山在東”。

    據《狄道州誌》卷一記載:“崆峒山,在州北一百裏,踞馬銜山之頂,崆峒山,今馬銜山。”《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臨洮府》記載:“馬寒山,在府北九十裏,其山綿垣數百裏,勢極高?,雖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馬銜山。”隴坻為馬銜山(即古崆峒山)的餘脈,馬銜山在今臨洮縣與榆中縣交界處。我認為,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所記載的“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之戎”和顏師古所說的“隴坻謂隴阪,即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指的是自隴山以西,隴西郡命名的大範圍而言,而應劭所說的“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則指的是隴西郡命名的小範圍而言。應該指出的是,應劭所說的隴坻,是指馬銜山的餘脈,即今東峪溝的北坡。而顏師古所說的隴坻是隴山,即六盤山的南脈,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南,延伸於陝、甘邊境,為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界,這兩者之間相距千裏之遙。綜上所述,自戰國秦昭王置隴西郡至兩漢,曆時近500年,雖然所轄之縣曆代屢有增減變更,但隴西郡的郡治自始至終都設在狄道縣。而隴西郡的命名,無論從小範圍的隴水、隴坻之西稱隴西也好,還是從大範圍的隴山之西稱隴西也好,都是因山水而得名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