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邦

    在西安市區,各個河流旁的階地上,留存不少的原始社會遺址,據文獻記載:發現最早的是魚化寨遺址(西郊),發掘研究最早的是半坡遺址(東郊)。半坡遺址從發掘到現在已整整半個世紀。回顧這五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感受頗多,我想借西安考古文物保護研究所建所十周年紀念之機,談些觀感:

    一、半坡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幸會其時

    建國初期,百事待興,西安乃曆史名都,又是基建重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主要力量,投入到西安地區的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在1951~1953年的普查中發現了半坡遺址,其地位適中,距西安城近,文物保存又好,便列為重點研究的文化點址之一。

    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陸續開展,豐富珍貴的曆史文物不斷出土,為適應保護文物與建設工程正常進行,中央有關單位和部門連續四年(1952~1955年)開辦了“考古訓練班”,以培訓急需的考古幹部。第三次考古訓練班學員在西安實習,我負責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的講授和輔導。在遺址實習方麵便擇選了半坡遺址作為實習基地。

    1954年秋九月開始工作,一直延續到1958年博物館建成始停。很幸運,我們旗開得勝,一開工就挖出重要的堆積(中心部分及部分外圍),掘開表土即到後積地層,原始堆積便顯露出來……在二十天的時間內,我們發掘出一座完整的圓形房屋塌倒後的堆積和一座大型房子的遺跡,以及其他幾座房屋,和一批埋藏小孩的甕棺墓遺跡。這些史跡和文物,都是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因此,大家興致很高,引起考古界同仁的特別重視。認為這次實習,不僅使學員的田野技術和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在學習視野和認識上也大為開闊,實習結束時,北京幾位老前輩夏鼐、裴文中等先生大加讚揚。

    半坡遺址的重大發現立刻在考古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訓練班結束後,將陝西學員留下來與考古隊同誌繼續發掘未完的部分。

    次年(1955年)夏,西安修築通往紡織城公路,在遺址北邊墓葬區取土墊方。我們便開始了第二次規模較大的發掘工作,除清理墓葬區殘留部分外,對遺址部分也作了些發掘。當年秋,北京大學考古專業56級三十多位同學來實習,使原來發掘的地方向北延伸,規範的、科學的、更深入地作了發掘。使發掘麵積達到萬餘平方米。

    這次發掘,收獲頗大。在積累起豐富珍貴的文化類型品的基礎上,在青年學生積極熱情的推動下,舉辦了一次現場露天展覽會,吸引了附近工人、農民、學生和西安市的幹部,群眾絡繹不絕前來參觀,達一月之久,起到了很好的愛祖國愛文物的教育作用。引起了社會人士和各方領導的重視,從此半坡之名,傳揚西安全市,文物考古始為大家所初知。

    1955年冬,陳毅副總理路過西安去西藏,文化部副部長兼文物局長鄭振鐸、副局長王治秋來西安視察工作。他們三位領導會聚西安,共同看了半坡出土文物和遺址現場,對半坡的發現及其曆史價值和意義給予充分肯定,並決定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館以保護展示文物,並電令國務院撥款實施。省上積極配合進行,博物館於1958年建成開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