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的成效,乃是當時的齊國本來就有如此實力。史載,齊威王精選郡守,加強邊防,以田忌為司馬,以孫臏為軍事,取得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的輝煌勝利,終於擊敗強大的魏國,稱雄諸侯。強盛的實事與清明的宣傳交響感應,鄒忌的諷諫難道是他導演的一場政治作秀?

    綜上所述,問題的要害不在進諫的多寡。鄒忌之所以能得出客觀而又正確的認識,依靠的不是引諫。他連問三人,如出一轍;而恰恰是一麵銅鏡,使他在比較中看清了自我。這告訴我們,把“比較”的實踐托付給別人,自己隻查問個結果,是斷斷不可靠的。隻有身體力行,去看一番、做一番、比一番,才能得出最貼近實際的結論。

    其實,齊威王尚有另一曆史事例值得學習。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國境內有即墨、阿城兩域。即墨大夫勤理政務,開墾荒地,人民富饒,但不聽信阿諛奉承之言,遭來毀謗;阿城大夫反其道而行之,卻美名遠揚。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齊威王親自深入各地明察暗訪,多方調查了解,發現竟然是阿城大夫用賄賂手段買通人情,結交近臣。於是,齊威王對確有功績的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對阿城大夫及因受了賄賂而隱瞞實情的大臣“皆並烹之”。此後,“群臣聳懼,莫敢飾非,務盡其情。”隻怕這才是“齊國大治,強於天下。”的真正原因。

    相比表彰獎勵的引諫作為,齊威王在這裏用了雷霆手段,該賞就賞,該罰就罰,一次處置明確了兩種導向:真心做事者昌,違心利己者亡。那些私我、畏懼我、有求於我的近人,看似以“我”為中心,其實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對於“損公利己”之惡不用負激勵,便不能傳遞正能量。

    現如今,有些領導幹部習慣於在衙門裏“被匯報”,卻不願、不敢到基層群眾中去“接地氣”。周圍的人說什麽,就信以為真。殊不知近人也有近人的算盤。最近聽說習近平總書記走訪農村,有想看“真貧”之語。一個“真”字,令人感慨萬千。焦裕祿同誌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領導幹部就是要經常性地深入群眾,了解真實情況,輔助全局決策,這樣就會更少梗阻,更多暢通,更少胡作非為,更多歡聲笑語。往長遠講,這對“近人”也是一種真正的震懾:別捧我、別蒙我,你們說的不算。

    所以,《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個好案例。但問題的關鍵是要自己去深入調查研究,自己去參照比較,而實現的路徑則是要找到那麵可相形見絀的“銅鏡”。對共產黨人來說,鄒忌的這麵銅鏡,就是群眾。真正走進群眾,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政於民,不搞花架子、不走過場,這麵貨真價實的銅鏡必然會告訴你真正的答案。

    再者,我們為群眾辦事,落實黨的建設工作,更應該要抓鐵有痕、求真務實。如果流於空轉,看似歡天喜地,其實自娛自樂、麵目可憎。更何況,“吃自己嚼過的饃也沒味道。”深入基層、集思廣益、解決問題,是一項不可偏廢的長期性工作,絕不是一兩次教育、活動所能替代的。要避免這些問題,卻還是要找那麵鏡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