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與現實人物重名,本書中江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更名為梁偉法)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求一條微妙的平衡之路,這或許不僅僅是江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梁偉法的生存之道,錦湖實際也遵循類似的法則,隻不過張恪熟悉未來發展的趨勢,能夠更加的遊刃有餘,雖然步伐犀利但又有驚無險。

    “學平主任半個月前在金山時,我與他見過麵,”梁偉法語速稍緩,似乎在回憶他半個月前與徐學平見麵時的情形,神情凝重的說道,“省國投捅出的窟窿要超過百億,中央不會拿出一分錢出來,這個窟窿完全要省裏來添,省裏什麽事情都不幹,光填這個窟窿就要填兩年……這個時候,我沒有辦法斷然要求晨曦紙業停產進行技改,省裏也拿不出錢來給晨曦進行技改。”

    徐學平到金山是評估江南省財政廳所屬的江南國際投資集團在過去幾年時間裏形成無法收回的巨額壞賬,中央已經做出決策,不會讓地方國投在過去幾年時間裏無序混亂的經營所形成的窟窿拖垮中央財政,所有的窟窿都要地方財政來背負,梁偉發也是出於如此的背景才給派到江南來救場的。

    他這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當的可沒有常人想象中那麽輕鬆。

    在這樣的背景下,梁偉法既沒有可能要求晨曦紙業停產進行技改,更沒有可能不支持金山電子工業園。

    張恪當前清楚梁偉法此時的處境,稍作沉吟,說道:“據我所知,國務院正準備出台政策。^^,,首發^^主張國有資產逐步的從競爭性行業退出,江南能不能超前走上一小步?”

    “如何超前?”梁偉發問道。

    “錦湖可以向晨曦紙業注資,或者可以再進一步,全資收購晨曦紙業……”張恪輕描淡寫的說出他真實的想法,“錦湖沒有太多地承諾,隻承諾入資晨曦紙業之後,即刻關停汙染最嚴重的製漿生產線,並投入資金對晨曦紙業的造紙生產線進行全麵的技術改造。從錦湖入資晨曦的那一刻起,保證不會向飲馬河排放一滴汙染水。晨曦紙業的中層管理人員與職員,錦湖會全盤接受。至於那些管理高層,他們的行政級別太高,錦湖廟小,容不下太多的菩薩。”

    梁偉法注視著眼前地青年,錦湖之前可完全沒有露一點聲色就驟然提出這麽一個驚世駭俗的計劃出來,還真嚇人一跳啊,但從他的神情來看,倒是籌謀許久了。隻差一個合適的時機提出這個要求。

    不是時機合不合適的問題,而是之前沒有合適的對象罷了。

    張恪的心思了然明晰,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受技術、人力、市場、產能等各方麵資源的製約。再想進一步就會難上加難。並購晨曦紙業之後,錦湖旗下的紙業集團將在最短地時間裏形成華東地區最大的造紙規模,否則可能需要三年到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這一目標;並購晨曦紙業之後,新光紙業在江南省紙品市場的占有率能從當前地15%立時提高到60以上,而新光紙業之前將營林工作推向江南省的阻力將有相當大的部分轉化來推動力。

    好處當然不僅僅如此,對於錦湖之前的老冤家來說,江南省是他們開辟的一個全新戰場,一個貌似錦湖完全不占優勢、甚至處於劣勢的戰場。收購晨曦紙業之後,錦湖將在金山市、在江南省擁有一個堅實的根基。

    對省裏來說,能徹底解決晨曦紙業所造成的飲馬河汙染問題。出售晨曦紙業不會影響稅收,錦湖追加地投資還能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漲,最為主要的,在省級財政如此緊缺地情況下,省裏可以通過出售晨曦紙業資產可以獲得一大筆用於周轉的資金。

    從現實的角度考慮,錦湖入主晨曦紙業是一個對雙方皆有利的舉措。

    梁偉法眉頭緊鎖著,他不能忽視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九八年將一家大型國有紙業集團出售給私有資本,可不僅僅是跨出一小步這麽簡單,注定要掀起軒然大波。就在這臭氣熏鼻的飲馬河大橋上,張恪、葉建斌與梁偉發站在大橋的人行道上。憑欄討論到深夜。除了並購晨曦紙業的問題外,還談論了橡樹園在金山設立分園、盛鑫電器在金山投資成立兩到三家大型家電連鎖門店等諸多問題。到最後,梁偉發希望張恪對江南省的經濟發展談些看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