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它永遠不能接受隻有2。45%—5%的股票投資收益率(針對2015年的中國股市而言),沒有什麽別的理由,隻因為這種資金是含有貸款利息的。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是怎麽形成的?這是一個可以決定股票交易市場是否能夠健康有序運行、發展的重要問題、關鍵問題。

    我們來看幾個可能形成“含息的”股票投資資金的模式。

    1。銀行貸款貨幣資金。通過房產等不動產抵押貸款,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質押貸款,銀行承兌匯票貼現貸款,等等,獲得銀行貸款貨幣資金。銀行貸款資金並不一定進入股票交易市場,但是,如果銀行貸款資金進入股票市場進行股票交易,這種資金就已經屬於“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

    2。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證金公司轉融資業務。這種融資資金天生就是用來進行股票交易的,因而必然屬於“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並且可能含有二重貸款利息。比如,證金公司向證券公司貸款,半年期貸款利息4。8%;證券公司向股票投資者貸款,半年期貸款利息9。6%;股票投資者拿到了這些年化利息率為19。2%的貸款資金,就是包括了二重利息率的“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

    3。銀行理財產品資金,通過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等資產管理業務、產品,向股票投資者提供融資資金。銀監會規定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不得直接投資股票市場,因此,銀行理財產品資金總要繞幾個彎才能進入股票市場。它繞幾個彎,就多幾重貸款利息。比如,一種典型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入市”方式是這樣的:

    自然人和法人的自有貨幣資金,或者原來的銀行儲蓄貨幣資金(A)被用於購買銀行理財金融產品,從而轉化為銀行理財資金(B);銀行理財資金認購信托資產管理產品,轉而成為“優先級受益權資金”(C);股票配資公司認購同一隻信托資產管理產品,轉而成為“劣後級受益權資金”(D);股票投資者向股票配資公司融資,獲得股票投資融資資金(E),從而進行股票交易。

    股票配資公司設定的配資比例通常是“1∶3”“1∶5”等,這就是說,股票融資者需要向配資公司交付25%(在1∶3時)、16。666%(在1∶5時)等比例的保證金,以便獲取一份從事股票買賣的股票交易的融資資金,即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E)。

    股票配資公司的貸款利息率是“月息”,民間的表達方式是“月息一分半”“月息二分”等。月息一分半是指每月利息率為1。5%,月息二分是指每月利息率為2%;那麽,股票配資的年化利息率就是18%,或者24%。因此,股票配資方式使銀行理財資金轉變為接近於民間高利貸利率水平的股票交易資金。

    我們已經說過,2015年的股票投資收益率,從滬深股市整體上看,平均為1。565%。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才有可能接受2。45%—5%的股票投資收益率,而“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股票投資收益率。因為我們在以上的舉例中看到,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E),必須首先為以上舉例中的(A)(B)(C)(D)分別賺取4。5%—6%的投資收益,然後再抓緊時間為自己賺一點錢。甚至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中的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也必須按照這種方式獲取股票投資收益,隻是融資融券業務的貸款資金比配資公司的民間借貸資金“便宜”一點兒。

    事實就是這樣,在中國股票交易市場上,客觀地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股票交易資金。

    一種是單純的貨幣資金,也就是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隻是股票投資者自有的收入結餘,或者其他各種原因所擁有的,比如,原先是存銀行的,現在轉為股票交易資金。如果股票投資者用這種貨幣資金購買股票,獲得2。45%(相當於2015年一年期銀行存款平均利息率)的投資收益率,可以算是一個基本的股票投資收益率;而獲得5%(相當於2015年一年期銀行貸款平均利息率)的投資收益率,就算得上是一個基本令人滿意的股票投資收益率了。

    另一種是含有借款利息的貨幣資金,也就是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股票買賣者們期望獲得的股票投資收益率需要達到“借款利息率+股票投資收益率”;如果投資收益率=內含的借款利息率,則表示他們剛剛為別人作了“嫁衣裳”,現在要為自己努力了。因此,他們到股票交易市場來買賣股票,必須要有“先人後己”的思想,先掙得一份“借款利息率”,然後再“博取”自己的“股票投資收益率”。

    在前麵所說的三種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形成模式中,第一種形成模式,實際上隻是抵押、質押貸款方式;第二種和第三種形成模式,也就是保證金貸款方式。在股票交易市場中,這兩種不同的貸款方式所形成的含息股票交易資金,在股票投資活動中的投資風險表現形式是很不相同的,風險產生的後果也是很不相同的。

    抵押、質押貸款方式所獲取的股票交易資金,其買進的股票,如果在股災中發生了價格暴跌,這種貨幣資金麵臨的風險與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麵臨的風險是相同的:股票市值急劇下降,因而從投資者的賬麵資產價值看已經虧損了。此時,是賣出股票保住殘留的投資本金?還是保持股票忍受賬麵資產價值虧損?

    保證金貸款方式所取得的股票交易資金,當其麵臨以上同樣的風險時,如果虧損達到“保證金 貸款資金”的程度時,股票配資公司將向其發出追加保證金的命令;如果虧損率進一步擴大,而保證金未能及時增加,股票配資公司將對其賬戶內的股票采取“強製平倉”措施。在配資比例為“1︰4”的條件下,如果其賬戶內的股票市值虧損20%,當發生強製平倉時,則表示這個股票投資者自有的保證金金額虧損了100%。

    因此,同樣的股票配資資金,同樣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由於貸款貨幣資金獲取方式的不同,當這種資金麵臨股市暴跌風險時,風險處置的手段和風險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相同的。抵押、質押貸款方式所獲取的含息股票交易資金,在麵臨股市暴跌風險時,股票投資者有自主的風險處置權,且股票交易資金不會全部損失;保證金貸款方式所獲取的含息股票交易資金,在同樣麵臨股市暴跌風險時,股票投資者沒有自主的風險處置權,且股票交易資金一般會全部損失或者大部分損失。

    我們再來看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和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股票交易資金,用一種什麽樣的比喻可以更清楚地說明它們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呢?

    股票投資者們拿著這種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進入股市買賣股票,就像舊時的租佃農民一樣,打下來的糧食與地主分成。一旦碰到災年(股災),糧食歉收(股票投資收益太少),也要先繳清地租(貸款利息),能夠剩餘一點口糧已經很幸運了。

    在中國的股票交易市場上,是因為存在股票價值投資者和股票價差投資者,才會存在“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和“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還是因為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股票交易資金,所以才會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股票投資者?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如果你帶著“含有貸款利息的貨幣資金”即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進入滬深股市,在上市公司隻能派發那麽一點股息紅利收益的情況下,你也隻能采取股票價差投資的方法來買賣股票了,否則買入一隻股票,如何掙出兩筆投資收益?

    中國的上市公司,雖然分紅派息比較少,但即使能夠派發高額的股息紅利,也從來沒有義務向股票持有者提供“貸款利息率+股票投資收益率”的現金股利。不但中國的上市公司沒有這種義務,全世界的上市公司都不會承擔派發這種“合成股息率”的義務。

    七、不同的股民和不同的股票交易資金。

    在前麵,我們已經將中國股票市場上的股民,按照身份劃分為10種類型,其中,1種是散戶股民,另外9種是機構股民。現在,讓我們按照貨幣資金類型對這10種類型的股民再來一次分類,看一看,在股票交易市場上,不同的股民所帶來的“股票交易資金”各有什麽特征。

    散戶股民帶進股市的股票交易資金一般來說會有這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這些自有資金主要是工資收入的剩餘部分,原先是存銀行的貨幣資金。

    第二種是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就是融資融券資金、股票配資資金、杠杆資金。專門被帶進股票交易市場來買賣股票的,賺的錢先還借款利息,有多餘的才是自己的。

    機構股民帶進股市的股票交易資金,一般來說,不同機構擁有不同類型的資金:

    企業年金基金和養老基金的貨幣,在國民經濟統計中,屬於依法集體積累起來的工資收入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年金基金和養老基金帶進股市的貨幣資金屬於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

    社保基金的人民幣資金主要由3個部分構成:1。國有股減持劃入資金;2。國有股股權資產;3。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它們是以人民幣貨幣形式被國家法律劃歸社保基金的。因此,社保基金帶進股市的貨幣資金屬於單純的股票交易資金。

    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貨幣資金,都是來自社會公眾、來自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來自其他金融機構的,所以都是“別人的”資金,基本上都是開展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的資金,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須先為別人賺一份借貸利息,再為自己賺取一份收入。因此,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帶進股市的貨幣資金屬於含息的股票交易資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