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發端於太行山,東向流經易縣,分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三流。三流中以南易水,最為有名,當年燕太子丹正是在此在送別荊軻。

    太子丹為何於南易水送別荊軻,因為此地乃是燕國邊境,一直乃燕趙之分野。

    燕趙以南易水為界,燕為了防備南麵強大趙,齊兩國,沿著南易水修築了長城,名為易水長城,以保衛位於易縣的燕下都。當年張儀說燕王時,曾有言,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

    當年荊軻刺秦,到此別了燕地而入趙,留下千古絕唱易水歌,而千年之後南易水兩岸,卻大軍雲集,大戰一觸即發。

    易水河畔,人聲鼎沸。

    易水南岸,旌旗遍布,夏軍的軍團一路一路的開至河畔。

    竇建德駐馬河畔,看著河對岸正在列陣的幽州軍,突然將手一揮喝道:“哪位將軍願意為我搭橋鋪路?”

    “某願往!”答話的乃是夏軍頭號大將王伏寶。

    竇建德允命。

    王伏寶當即率一萬前軍將士上前,五千人布陣於南岸,備起弓弩,準備渡河,另五千士卒腰間綁著鼓滿氣的牛羊尿泡,扛著木樁,長板等物下水鋪設浮橋。

    士卒們在沒過半個腰身的河水,打著木樁,搭設浮橋。

    此時十月深秋,北風蕭蕭,易水寒徹。士卒盡管下水前,盡數喝了一大碗粗劣的烈酒,但仍是凍得臉色發青,嘴唇發紫。

    盡管士卒辛苦,但以易水河寬七八十步的河寬,五千鋪橋大軍一並動手,瞬間六道浮橋,沿著河麵,直鋪到了河心。

    急如驟雨的戰鼓聲響過,夏軍士卒都是抬起了頭,隻見河岸邊,幽州軍陣勢,開始有了變化。

    王伏寶見之一幕,當下對南岸的五千士卒喝令:“弓弩手準備,掩護渡河的弟兄們。”

    夏軍弓弩手紛紛上矢,五千鋪橋士卒毫無遮蔽,處於河心,最容易遭到敵軍箭矢襲擊。

    哪知事實卻出乎王伏寶的意料,幽州軍,將大盾豎起,全軍不進反退,向後退後了三十步,給河灘畔空出了一處六十多步長的灘塗,留之夏軍。

    就算最遠的臂張弩的有效射程不過百步,而普通的弓箭,也不過六七十步,李重九絕非宋襄公,幽州軍將灘塗空出的用意,王伏寶一目了然。

    “是故意引誘我軍深入,半渡而擊,殲滅於河灘之上。”王伏寶冷笑一聲,“殊不知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的道理。”

    王伏寶生性悍勇,克難而上,打無數硬戰,否則如何力壓劉黑闥,高雅賢等人,為竇建德麾下的第一大將。

    當下王伏寶大喝言道:“弟兄們,夏王被身後看著你們,想封妻蔭子,公侯滿門的就給我加速鋪橋。”

    在王伏寶的鼓舞之下,夏軍五千鋪橋士卒加快了動作。

    竇建德一旁張玄素,向竇建德言道:“夏王,幽州軍讓出灘塗,必是有詐,懇請夏王令張將軍退兵。”

    竇建德言道:“張將軍乃是朕親手選拔的大將,朕相信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