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明帝國的總督製肯定也是要改一改的。我們與英帝國相比,有兩個非常有利的條件。第一,我們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文明”型國家。

    不像英帝國、美帝國,他們是要講血統的,盎格魯薩克遜人。我們的核心認同感是“禮”。

    第二,地理接壤。這可不是海外殖民地。中央王朝的掌控力度要高得多。曆史中就有一個例子:俄羅斯帝國。也是用總督去管理各地的吧?

    最終,俄羅斯帝國其幾經起伏、滅亡。而至今毛熊的基本盤都還在,對不對?

    …

    …

    李東陽微微皺眉,同時略感無奈。他必須要承認張昭的一定的道理。但他是進士出身,然的希望大明的軍隊能在內閣、朝廷的掌握中。

    張昭現在是隻認皇帝,而且要將文臣逐步的排斥出軍中。他心裏能舒服?

    但他同時知道,張昭如果下定決心,至少他在此時是攔不住的。沒有那個皇帝是傻的!軍方大將如此給力,皇帝會不要軍權?所以,他感到無奈。

    不過,李東陽的性格有點詼諧,半真半假的道:“子尚,假設老夫不同意呢?”

    張昭給話搞得輕撫額頭。他不知道李東陽的是真是假。其實,他這麽有底氣,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英國公將會支持他在九邊廢除文臣督軍的製度。

    這是推薦成國公之子朱鳳去皇家軍事學院的利益交換。

    換言之,日後的文臣總督、巡撫可以管多個地區,可以下轄軍隊。但不能再管轄正規軍(火器軍、常備軍),其下轄的軍隊隻能是地方上的守備團營。

    正規軍的調動權、指揮權、後勤全部在樞密院。

    李東陽見張昭的模樣,哈哈一笑。張昭心裏一鬆,否則他會很難辦的。

    兩人正要話時,蕭敬出來,裏頭弘治皇帝傳召。兩人進到暖閣中。

    李東陽躬身行禮,道:“陛下,臣和張昭已經商議過。重點防禦宣府、榆林。同時從京師中派新軍營一團、十二團營精銳一萬出大同,伺機出塞…”

    弘治皇帝這時微微靠在床榻上,墊著枕頭,一邊聽李東陽匯報一邊問詢幾句,等聽完後,道:“國事就托付給李先生。”

    李東陽感激的躬身道:“臣定當竭誠而為。”大明是不設丞相、宰相的。“以國事累先生”,這是君王對宰相的交代。弘治皇帝如此交代,於他而言是一種榮耀。

    弘治皇帝又叮囑張昭道:“子尚,務必不要讓韃虜傷朕的百姓。”

    張昭斬釘截鐵的道:“請陛下保重龍體,靜候佳音。此戰大明必勝!”

    弘治皇帝溫和的笑一笑,道:“好。”

    張昭和李東陽一起告辭出萬壽宮。張昭道:“元輔,胡騎如此囂張,不過是大明國庫還未充實起來。到底都是錢的問題。元輔,朝鮮問題不能再拖。”

    李東陽一陣無奈,邁步往西華門走去,道:“子尚,你還有心思折騰東邊。回頭一起議一議吧。”

    李首輔智謀歸智謀,他同樣是一個很務實的閣臣。對來錢的事,他同樣很感興趣。

    張昭的想法、奏章,他作為首輔自然是看過的。控製朝鮮王國隻是第一步,最終目的是東瀛島上的白銀。這是解決當前大明財政困難的捷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