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首輔當然要皺眉。

    二十萬在籍百姓,提供給朝廷的除了春秋兩季的稅收,還有做徭役的人力,以及其他的苛捐雜稅。現在張昭一張口就隻給朝廷“三十稅一”的農業稅,這還搞什麽?

    張昭心裏輕輕的歎口氣。這倒不是他認為他自己道德高尚,而李東陽人品低劣。

    李東陽現在是首輔,當著大明的家,當然希望財政改善。而財政改善就是要增加“自耕農”。這是最直接的手段。位置不同,立場不同罷了。

    張昭要對他當時的承諾負責啊!這就是他的難處。不能拍拍屁股回到京城升官發財就算完事。他得對那些軍戶們負責。

    同時,張昭感歎的還有見識的問題。

    儒家士大夫似乎隻有宋朝的文官們才懂得大量的征收商稅來填補國庫漏洞。大明朝作為一個農業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農業稅當然是不能免的。但是,可以減輕百姓的負擔,以商稅彌補之。

    至於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西方能滿世界的搶,勞資搶不得?

    張昭勸道:“元輔,放水養魚啊!百姓之苦相信元輔深知。當前先蓄養民力,發展工商業。下官保證東北四布政司的商稅會讓朝廷在未來收益良多。”

    李東陽沉吟數秒,直率的道:“子尚,道理是這麽個道理。但老夫也有難處。去歲以來數省受災,多少百姓等著朝廷賑濟,僅僅是免掉去年、今年的賦稅是遠遠不夠的。

    今年開春之後,受災的各省必定會青黃不接。屆時百姓流離失所,賣兒賣女。朝廷現在就要做好準備。

    老夫已經打算通過大明皇家銀行發行一百萬元的債券。寅吃卯糧,將來也要有還的。最終就要落在東北這二十萬戶的百姓賦稅上。三年免稅這可以的。但之後不能再免了。”

    李閣老將承銷朝廷各衙門債券的“資質”給張昭,當然也是要他辦事的。這裏麵的套路一環連著一環。

    張昭無奈的道:“元輔,下官建議將日後的稅率調整為二十稅一(5%)。但雜稅、徭役等等還請朝廷一律免掉,隻收農業稅。”

    這個提議基本相當於日後太嶽相公的“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誕生其實是有其曆史背景的。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明中後期,朝廷的各種征調、徭役,都是允許用銀子來替代的。

    舉個例子。譬如:明朝有征調全國工匠到京師服役兩個月的條例。遠在湖廣的工匠們不願意到京師去,千裏迢迢,還有各種花銷。在明中後期時是允許向官府繳納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以免除掉。這銀子是作為朝廷在京中雇傭工匠的開支。

    成化年間,折銀就已經是非常通行的做法。曆史文獻中有記載。

    李東陽心裏微微一動。

    朝廷發行債券最終是要以銀元來償還的。所以賦稅、徭役全部轉化為銀子他能接受。但是把徭役廢除之後,地方官很多事都做不成。而且地方財政需要撥款。

    (注:明朝的縣衙等處會征發民壯來效力。)

    一旦無法禁止地方上征發徭役、免費的人力,他加征春秋兩稅到5%,可能會成為惡政。

    “此事容後再議。老夫要查找數據,征詢意見。你還有什麽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