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城這裏的規劃還是依照張昭的風格: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等等。就如同漢唐時的長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而且,這裏如同京中、開平城中一樣出現大量的由後軍都督府出資創建的五年製學,普及教育。

    當然,私貨是免不了的。學教材是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思想品德。

    這些教材中數學、自然、地理對儒學的衝擊是非常大的。而且這批學生識字步入社會後,他們是相信長久以來的教育、事實,還是相信儒家純理論的那一套?

    答案不言而喻。

    張昭本來是閑著沒事到城中看一看,走動走動。上午在一所學的課堂外聽了半節的自然課,然後往商業區去考察布匹的價格。這是他目前所關心的兩個點:教育、工業化。

    沈陽城的東城區新建成的一條街道中,兩側的商鋪基本都是布匹店,張昭在一個店麵一個店麵的問詢過去。

    “這人是誰啊?光問不賣,莫不是真理報社的記者嗎?”一家布匹店裏的大夥計目送著張昭出門,在櫃台處聲和掌櫃嘀咕著。

    掌櫃本來就給張昭東問西問的搞的有點煩,一巴掌抽在夥計的頭上,不爽的道:“你看到那個記者出賣采訪帶著價值千金的玉佩?趕緊幹活。喲,客官你買點什麽?”最後一句話是對從門口進來的客人的。

    張昭出店鋪們,直接到隔壁店裏“考察”市場。隔壁的布匹店明顯要大一些,分前後兩間。外麵的布架上放置著各種顏色的布匹。幾名女銷售員正在招攬顧客。

    “客官,你要買點什麽?我們瑞和記中有八種顏色,五種產地的布匹。我們店中還有手藝高超的裁縫,可以為您量體裁衣。”一名女銷售員步過來。

    張昭微笑著對她點點頭,“我隨意看看,你給我介紹下價格。”

    看這位熱情的模樣,這和網文不符合啊。一般而言售貨員看不起主角都是早期網文中常見的段子。後來還成為網文當中的一個毒點,但凡這麽寫的書都算是踩雷。

    不過,以張昭的看法,其實冷嘲熱諷有點誇張,但在國營商店時代,這絕對是真實的。國營商店的售貨員給你來一句:“買不起看什麽?”這根本就是常有的事。

    而到二十一世紀後,在大商場中或者是國際奢侈品店中,如果你真的隻是看看,那銷售員們雖然不會趕人,不會惡聲惡氣,但是你也不去指望別人熱情周到,微笑服務,還要給你倒杯水。

    到底,銷售是一個服務性質的工作。你不能給別人帶來的銷售額,人家為何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你身上呢?

    張昭心情愉快,倒不是因為腦子裏想的這個梗,而是這家布匹店在使用女員工。

    這算是遼東的特色。隨著幾大中心城市的開發,還有各種開礦、修路,人力在遼東而言是寶貴的資源。所以當成年男子都有工作時,女子出來工作且有工作提供給她們就是常態,就是一種社會現象。

    他很高興看到這一切出現。

    這對儒家的衝擊是巨大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