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看李東陽一眼,多年的同事外加首輔本來就比同僚們高半級,他判斷的出來李東陽的是真話。

    都是在官場中千錘百煉的頂級人物,演技什麽的就不要再提了。都是一眼看穿。

    其實,在演技上反而是皇帝因為鍛煉機會不夠水平一般。像閣臣們宦海沉浮走到這個位置上,接觸的人至少在兩三萬人以上,而皇帝呢?

    他經常隻能接觸到身邊的一些人,能接觸到三千人就算不錯。像明成化帝那種死宅屬性的更不用。有沒有和一千人過話都是問題。這位仁兄口吃。

    而像弘治皇帝這樣政治清明優容大臣的,他也接觸得不多。因為他的執政班底太穩定了。

    劉健沉默半響歎口氣,語重心長的道:“賓之,即便是設三個布政司也多了。按照張昭送來軍事情報,大明能有效治理的地方能到鬆花江就不錯。千裏無人煙設府縣管理就可以。何必再設布政司?徒增開銷。”

    李東陽很鄭重的躬身一禮,答道:“希賢兄,在下其實是同意張昭的意見的。”

    劉健深深的看李東陽一眼,他這時才有些恍然醒悟,雖然他這位同僚自弘治十三年起就不斷的上書向子請求乞骸骨,理由是身體不佳。但是李東陽今年才五十七歲。足足他十四歲。

    劉老首輔點一點頭,沒再話,轉身離開。

    跟在劉老首輔身後的中書舍人手足無措,他哪裏還不知道兩位閣老當麵決裂了啊!而這意味著什麽?驚濤駭浪!稍後,回過神趕緊跟著劉老首輔離開。

    李東陽目送劉健離開,坐回到書桌之後,輕輕的歎一口氣,“唉…”

    弘治八年二月,邱濬邱閣老卒。他以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入閣預機務,謝遷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入。彼時首輔是徐溥徐相公,劉健劉希賢就在閣中。兩人就此開始成為同僚。

    弘治十一年七月,徐溥徐閣老致仕。劉健成為首輔,他和謝遷各自晉升一級。就此配合到現在,大明弘治十六年八月。

    這份同僚的情誼於今日破滅。

    走到他們這個位置,都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負治理國家。但真正執政的其實首輔。但是,誰沒有自己的理念和堅持呢?劉健有,他同樣有。

    這件事從根源上來和他有關,但真不是他指使張昭幹的!

    所以,此刻李閣老的心情唏噓、感歎、還有一些許的振奮。

    …

    …

    劉健連張昭的奏章都沒有要直接返回自己的公房。李東陽在奏章上貼了自己的同意意見,派人再送回到劉健處。票擬之權隻有首輔有。其他閣臣能不能有,那得看首輔老大人的想法。

    一般會有一個基本的默契,就是類似於各自分管的氛圍。“下三賢相”之間磨合這麽久當然是早就有固定。但張昭這奏章確實非常敏感。

    劉健也懶得改李東陽的意見,送到宮中,準確的是送到司禮監中。消息隨即就傳開。

    暴風驟雨撲麵而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