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首輔心氣十足,奏章寫到一半時,跟在身邊侍奉的孫子劉成學悄然的進來,幫著給祖父倒了一杯熱茶,再輕聲匯報道:“爺爺,孫兒已經將外頭來訪的賓客都打發走。”

    劉老首輔讚許的點頭。人生七十古來稀。他這個年紀長子、次子都已經早亡。長孫也早卒。就剩下三子和這個門蔭中書舍人的孫兒。

    劉成學見自家祖父還穩得住,他剛剛從外麵打探了一堆消息回來,道:“爺爺,外頭都…”

    劉健打斷孫兒的話,“外麵的風雨不必理會。去吧。我一會就要休息。”

    “是。”

    …

    …

    張昭的奏章於八月二十八日到京中。他這是普通的奏章,將近兩千裏的距離,能以這個速度通過明朝的驛站係統抵達,已經算是非常快的。

    這主要得益於張昭對遼東的驛站規定和整治。

    明朝驛站的弊端這是不必的。看一看明末李自成的人生就懂,這真不是人幹的活兒。

    張昭將驛站係統做了改革。郵遞信件和公文的專門設立一個係統,隻是暫時掛在驛站的名下。而招待過往大官貴人住宿的驛站則是另外一幫人。

    按照現代辦法管理的郵政係統當然比原始的驛站係統要快。

    明代的皇帝在大臣致仕時,通常有句話,“給驛歸”。這就是允許大臣免費試用驛站係統返回家鄉的意思。

    張昭現在當然是沒法動驛站這一塊。這是挑戰整個官僚階層的使用習慣。

    相比於工業化,推廣數學、科學,這都是些事,將來會慢慢的改善。隻要大明持續發展,不可能再出現一個闖王。

    首輔劉健於第二日在內閣中見到張昭的奏章,幫他辦事的中書舍人(秘書)把奏章放下他看了沒兩行,一口怒氣就湧起來,“好,你個李賓之。”

    劉健撩起官袍下擺,從他的公房中走出來。

    正在整理奏章的中書舍人趕緊跟上來,“閣老…”

    劉健擺擺手,沉著臉,手裏拿著奏章直接到李東陽的公房中。

    眾所周知,明朝內閣在文華殿後的文淵閣辦公。而這座院子中,大堂之後有六間房用作閣老們使用。

    大明朝通常情況下是三名閣臣,隻有極少數情況下才有四名或者多名閣臣。

    所以通常情況下,閣老們都會選擇朝南向陽的三間房間作為公房。換言之,李東陽的公房就在劉健的公房旁邊。幾步路就到。

    大明的政治規矩向來是閣老們要談事情要到大堂中去談,這是表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是“我們沒有密謀”。

    而劉健此時直接闖到李東陽的公房中,而且是以首輔之尊去見次輔,這又是不合規矩的一點。

    但由此種種可見他心中的怒火。將宦海多年的劉首輔氣成這樣,可知張昭這本奏章絕對沒有那麽簡單的。

    “劉閣老…”李東陽正在伏案審讀奏章,卻見首輔劉健進來,驚訝之餘,站起來行禮。

    劉健將張昭的奏章重重的壓在李東陽的書桌上,臉色陰沉,“李賓之,這封奏章是何意?”

    短短幾步距離,劉老首輔已經控製住情緒。但是公房中的氣氛依舊是劍拔弩張。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