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的八月下旬氣幹燥,秋風掃過就是塵土飛揚,如同揚起一陣陣的沙塵暴。

    如果有儀器檢測估計p.5值早就爆表。

    古代也不盡是青山綠水啊!隻要發展,那裏不付出環境的代價呢?隻能是先發展後治理。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這兩個先後的全球霸主都是走這個路子。

    所以公知什麽的,都是扯淡。內心又髒又黑。

    明王朝的京師最早就兩百多萬人口。這些人的生活需求就造成環境的惡化。

    漕運可以解決吃的問題。京師這裏是平原,河流資源豐富。喝水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但是冬取暖的問題呢?那就知道去砍伐西山的樹木。最終是“薪盡煤出”。家家戶戶都在燒煤。

    時雍坊中,在深沉的夜幕之中,首輔劉健的府中就已經將煤燒起來。劉健的書房中暖洋洋的。

    他在燈下微微沉思著。手裏的書自然是半頁都沒看進去。京中暗流洶湧,作為首輔他怎麽可能沒有一點察覺呢?

    如今下稱不上國泰民安,總會有點事故出來。但是都在可以處理的範圍內。比如今年七月不就把黎賊給平定了?

    而大明有張昭在,在軍事上基本是穩如泰山。

    但是,但是…

    朝堂上明麵上的矛盾是戶部尚書侶鍾要辭職。

    弘治十五年秋,子下令如何改善當前的財政狀況,可以增加那些收入,可以節省那些之處。戶部牽頭組織朝臣們討論這件事,一共提出二十二條。

    其中包括:罷除傳奉冗官,裁汰宮廷濫收的軍匠,清理騰驤四衛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觀的齋醮,減省內侍、畫工、番僧的供應費用,禁止王府和織造監過度地乞取鹽引,命令有司征收莊田的田租。

    除開新秦伯張昭去年底回京後,在軍務上改革,把騰驤四衛四萬餘人給清理成7千人。其餘的建議子一條都沒有采用。

    戶部尚書侶鍾為此事不斷的上書子,而涉及到利益的權貴們早對其不滿。

    導火索就是京中有商人走通外戚張鶴齡的門路,請求將十七萬引舊長蘆鹽場的鹽引免於鹽課,子許之。

    近來官場上為這事鬧的非常凶。侶鍾在辭職。而聽聞宮中的大璫們在指使東廠搜集侶鍾的黑材料。

    …

    這隻是明麵上的矛盾,在一連串言官們上書和報紙上的評論中,還有暗中的波瀾。

    次輔李東陽等人想要將他取而代之。

    表現出來的事件就是:李東陽力主同意張昭推薦兵科都給事中王承裕出任遼東巡撫。而子還特意派刑部侍郎樊瑩去遼東走這一趟。對王承裕的重視之意可見一斑。

    “哼!”

    想到這兒劉健不屑的哼了一聲。他正兒八經的教授過弘治子讀書,李東陽沒這經曆吧?

    劉老首輔拿出一本空白的奏章,題頭自然是早就寫好的,他琢磨了一下,繼續向子寫辭職的奏章。

    這已經是第十七封。

    “這是最後一封了。不可令子太過為難。”劉老首輔在深秋裏一邊運筆書寫一邊心中感慨著。畢竟君臣相得這麽些年啊!

    “老夫這個首輔遲早是要退。但是年老體衰請求致仕還是被人逼退,這其中的差別唯有自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