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禦前會議是吵成一鍋粥。而素來支持你的馬官都認為需要削弱你在大明東北的影響力。報社鎮那裏都有人叫你‘東北王’、‘東北張’。

    這些信號恰恰是明,你在取得一係列軍事勝利的同時,在政治上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啊。”

    張昭抿一口茶,笑道:“子遠從京師遠道而來,必定有以教我。”

    李幽還是那副狷狂的脾氣,這時早把剛見麵時的生疏和恭敬拋之腦後,道:“子尚兄,你可知道遼東巡撫的任命為何遲遲不決?”他豎起一根手指,“因為當今子和首輔意見不合。所以,我出現在這裏。”

    這話的遮遮掩掩。但是張昭一聽就懂。他整的沒事不就是在琢磨這些東西?

    奴兒幹都司這裏的問題,在解決後勤問題之後從來就不存在軍事失敗的可能。

    真正的危險來自於朝堂之上。他越接近成功危險越大。但他能不去做嗎?不能!

    重新讓大明的旗幟插在三江平原上,重新讓明軍抵達奴兒幹城,這是他的曆史使命。

    在原本的時空,滿清懦弱無能,以族統治大國隻顧著一家之得失,在全球列強跑馬圈地的時代中淪為一塊肥肉。他如何能讓這曆史重演?

    東西伯利亞自古以來,是大明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麽,他留給後世的證據是什麽?

    那就是大明在這裏的統治根基、痕跡,讓這裏書同文、車同軌。

    “子遠,這是你的意思還是李閣老的意思?”張昭鄭重的問道。

    李幽慨然的答道:“這是我揣摩李閣老的意思。”

    門外聽到這話的王武差點想要進去一刀結果這家夥。你揣摩李閣老心裏想的意思就跑到咱們大帥麵前胡八道啊?

    張昭點頭,“我懂了。”

    這裏麵涉及到大明朝的政治體製深層次原因。大明朝的內閣是實際的宰相卻沒有宰相的名分。

    所以,這裏麵就有一個永恒的鬥爭焦點:內閣對內,約束皇帝,對外侵奪六部的權力。

    一旦某種平衡被打破,這就是相當血腥的一個政治製度。看看自嘉靖朝以來的內閣首輔變更、鬥爭就知道。一個個的下死手,而且全是底下最聰明的人在玩這個遊戲。

    到最後連自詡聰明絕頂的嘉靖皇帝都被溜猴。笑到最後的就是張居正!大明朝最後一個強力首輔。也是唯一的宰相。

    內閣製度安排比較血腥的原因就在兩個字:名分!

    略作剖析。內閣首輔想要成為宰相,他是沒有任何製度去給予他權力保障的,那麽要執行宰相的權力怎麽辦?鬥爭!把所有不服的人都給整下去,大權獨攬。然後,開始幹活!

    換言之,在弘治十六年的此時,李幽這聰明人明顯看到弘治皇帝和首輔劉健不和,因此來為次輔李東陽奔走。至於這是不是李東陽的意思,不可。

    事實上在嘉靖朝之前,大明的內閣製度都是很穩定的。閣臣們基本都是順序接班。

    而現在李幽打算幫李東陽插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