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真沒想處罰張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滿意的。有好兵器不裝備起來,反倒要限製國泰商行生產?有這樣做事情的?但,看這架勢不處罰是不行的。

    這時,一直眯著眼睛養神的吏部尚書馬文升淡然的開口道:“劉東山,你以‘乞骸骨’淩迫君父,又該當何罪?

    有事事。不要動輒‘乞骸骨’浪費議事時間。京師諸軍換裝的事情,你處理不來,不代表別人處理不來。

    張昭,你打算怎麽做?”

    馬文升這話就有點公然偏袒張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還是劉大夏事情辦的不地道。戶部的鑄幣技術找張昭要,兵部的鑄造技術還是找張昭要。

    你們還要不要臉?有沒有點大臣的體統?

    另外,這裏還有三個原因。

    第一,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還是有的。他不想讓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當場下不了台。

    第二,以馬文升對張昭的了解,既然張昭敢提出來給京師諸營換裝,怎麽可能沒有方案呢?

    劉大夏這些人連張昭的意見問都不問,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這是處理國事的態度?

    他處事向來以公心為先。

    第三,馬文升和劉大夏不對付。

    名臣和名臣之間,一樣會有矛盾的。在原本的明史中,正德元年,馬文升在李東陽和劉大夏聯手之下被迫辭官。

    劉大夏麵對弘治皇帝跪著。心裏對七十七歲的馬文升這話極其的不滿。打臉是吧?

    張昭知道馬官的脾氣、性情,臉上的表情並未表現出心裏正偷著樂,站起來,拱手一禮,利落的道:“

    下官以為有兩條策略。其一,將各軍淘汰下來的舊兵器折價出售給國泰商行,用以充抵新雁翎刀的銀子。

    其二,裁掉各軍中的老弱病殘,轉為民籍。這部分數萬名額節省出來的錢糧用來支付新兵器的花費。”

    正殿中寂靜。

    難題解決了。

    馬文升就“嗬嗬”的笑一聲,對弘治皇帝拱手一禮,坐回去。

    十幾名文武大臣外加儲相、司禮太監們,沒有一個人出聲。

    如禮部尚書張升這樣腦子不靈光,完全是被張昭這個思路搞懵。我草,還能這樣辦?

    還有如戶部尚書侶鍾這樣的旁觀者,微微驚訝。張昭還真有辦法啊。但他們在禦前肯定不會失態。

    現在誰發聲,地位不夠,不管是指責還是安慰,正免冠跪地的劉東山老大人都會記著。

    還有一些時間空閑調查過情況,腦子又好使的,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比如:王鏊、楊廷和、梁儲他們三個。

    張昭的辦法,不是什麽新鮮事,後軍都督府正在整訓薊鎮軍,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