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大夏一代名臣,當然是要臉的。給張昭噴一通,內心裏怒火中燒。但保持著麵色平靜。

    他譏諷的道:“張大人既然的頭頭是道,那老夫這個兵部尚書你來做。”

    當即,起身走到堂中,跪向弘治皇帝,免冠叩首,一臉悲憤的道:“臣年邁,請乞骸骨。”

    一幫大臣靜靜的看著。

    實話,去年劉大夏和張昭交鋒時,搞這種“以力勝之”的套路,大家還是很興奮的。都知道“帝心方在夏”。

    弘治十五年初,劉大夏被征召為兵部尚書,屢次推辭,當今子不許,這才“勉為其難”的上任。而且上任之後,立即受到重視。子時常征詢各種政務並委派給他執行。

    在外朝之首吏部官馬文升老邁的情況下,劉大夏儼然外朝第一大臣。

    然而,在此時劉大夏搞這一套,滿座諸公連驚歎聲都懶得發出。

    因為,這對張昭沒有哪怕一丁點的殺傷力。張少俠才是當前弘治朝第一紅人啊。

    比聖眷,這有一點可比性嗎?

    答案,他們用屁股都猜得到。

    …

    弘治皇帝高居於禦座之上,一看到張昭開始罵人就頗感無奈,果然,還是要他來調解。訓斥道:“張昭,劉尚書為國操勞,如何能是屍位素餐?禦前議事豈能無禮,罰俸一年。”

    張昭認罰,謝罪後坐下來。

    這也就是張昭。換個人敢在朝堂上這麽“放飛自我”,結局是不可預料的。

    誠然,大明朝是非常自由的。大明朝的朝堂諸公但凡撕破臉皮開始吵架,用詞都不會客氣。扣大帽子誰不會啊?

    但那是同級別的大佬,誰也奈何不了誰。張昭現在的實力固然是強橫,但在眾大臣們的認知中,你一個十九歲的伯爵,和兵部尚書對上,還是屬於下官。

    下官在朝堂上罵大臣當然是非常爽的。該大臣還得在禦前免冠叩首,自請求去。

    但是,這隻是一種政治姿態啊!真以為大明朝堂能這麽玩啊?

    比如:被罵的該大臣接下來不找借口整你?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罵人一時爽,然後火葬場。

    當然,你要是職業噴子(科道),身上有執照上麵有大佬,那確實可以不怕。但數數大明朝這一百多年,靠罵人出名、上位的言官有幾個?

    而且,被皇帝訓斥,大半的大臣都會要涼。

    君不見,成化子不喜歡王恕,終成化一朝把他放在京師之外。嘉靖皇帝不喜歡楊慎,致使他臨死都不得歸鄉。

    但張昭沒當回事。他這個下屬如果表現太完美,弘治皇帝也會有壓力啊。現在這樣就不錯。他一樣會衝動犯錯。

    弘治皇帝再溫言寬慰劉大夏,道:“朕素知卿之能。國家大事亦要借重愛卿才能。”

    劉大夏不肯起來,道:“臣確實年邁,才具不足以領兵部之事。懇請陛下允許臣歸鄉,以免在朝堂之上受人侮辱。”

    弘治皇帝頓時有些為難。

    他袒護張昭,終究是令大臣們不滿。

    壓力現在給到他。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