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在《真理報》的頭版大聲疾呼,要重視數學的發展,要在珠算的基礎上,把數學的體係重新建立起來。

    其實,新軍營初級學堂裏的數學,全部都是用的橫寫的算式。這不算張昭原創。元代時就有。

    而他推出的數學體係就是他自己在學校裏學的。用的是阿拉伯數字和符號。這也是後世通行的數學體係。

    在後世,一道數學題,不管是什麽語言去表述題幹,可以寫的千奇百怪,但最後寫出來的數學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樣的。

    阿拉伯數字,再加各種數學符號。

    …

    …

    張昭的目光為何會突然轉到數學上去。這並非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決定。

    而是因為,這是程朱理學的極大漏洞。

    理學家,特別是其開創性的人物亞聖朱熹,他們認為數學是神秘的,是不可認知的。

    朱熹研究數學,研究是易經八卦,從哲學的角度去研究,這能有屁用啊。網上竟然還有人吹他有貢獻。

    把好好的一門科學,搞得完全神秘化。這叫什麽貢獻?他是證明過什麽定理,還是提出過什麽猜想?或者,推廣過什麽數學理論?完全沒有。

    朱熹於數學是沒有絲毫貢獻的。而他把數學研究成這個鬼樣子,估計搞個雞兔同籠的學題他都算不來。更別提圓周率,開平方,方程組這些複雜的數學知識。

    朱學渣:不是我水平菜,而是這東西本來就不重要。理、氣(象)、數。象也者,盡物之形也。數也者,盡物之體也。有是理,便有是氣。有是氣,便有是數,物物皆然。

    所以,結論是“理”是第一位的。

    牛逼不牛逼?

    然後,他的門徒們都信了。

    其實我們學過數學都知道,學數學和初中代數,隻能解決一些日常的問題,算個賬什麽的。或者解決工藝上的一些問題。但很難讓人感到震撼。

    但是,數學到大學之後呢?就可以看到其應用。比如:統計學、概率學。

    張昭就是要把數學豎起來,然後往總結經濟規律、治國方略上去推論,至少畫個圖表,比“之乎者也”有服力吧?

    這是他找人和河東派論述的底氣所在。你別跟他討論哲學。程朱理學發展到現在,其哲學體係基本是完整的。就是傳中的邏輯自洽。就討論實務。

    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鬼才和你玩思辨?將來陽明先生會和你們道這些東西。

    …

    …

    張昭這幾在家裏也不是光陷在嬌妻美妾俏丫鬟們的溫柔鄉中,事情也是做了一點的。

    雪飄灑在庭院裏,房間中溫暖如春。陳夕鳳很認真的跟著張昭學識字。在書桌前,一筆筆的寫“簡體字”。

    以陳夕鳳現在的地位,她並不需要學習完整的繁體字。繁體字的筆畫數太多,學起來也困難。她隻需要認識繁體字,學會寫簡體字就足夠。

    其實,現在大明就有“簡體字”。隻是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俗體字”。

    這起源於南北朝,隋唐時就簡體字的個數就變得多。方便日常的記載啊。

    四個丫鬟陪著旁邊,俱是崇拜的看著張昭。任誰拿自己的文章做教材、講解知識,學生都會崇拜啊。

    時間緩緩的流逝。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