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麵還有禮部官員會帶著禦酒往古北口、喜峰口、興州鎮、富裕鎮、大寧去犒賞大明的將士。

    張昭召集在開平衛的全軍將士,在校場上聽王華宣讀嘉獎三軍將士的聖旨。

    全場一片歡呼聲。

    張大帥沒有在賞賜、撫恤上虧待大家。而朝廷的嘉獎到來,官職不要錢似的正式下發,讓眾將士更加振奮。這意味著針對朵顏三衛的戰爭正式落下帷幕。

    當即,張昭下令犒賞三軍。位於開平衛中心東北方向二十裏的軍營中在臨近中午時美酒飄香。

    張昭在都督府的正堂中招待翰林學士王華。軍中的高級軍官們作陪。

    張昭和王華是老相識,特別是夏季時在京中和韃靼使團配合的比較默契,是以這時候喝酒閑聊比較隨意,“老大人,令郎還沒有出仕的意圖?”

    王華時年五十七歲。作為翰苑清流,士林華選,在張昭麵前自然不會有什麽壓力。微笑著點點頭,道:“伯安對刑名之事興趣不大。”

    王華的兒子就是王陽明,一代聖人。

    自弘治十四年因病求歸之後,一直住在餘姚老家。生病什麽的,當然是借口。大明朝廷還是很人性化的,這種理由請辭一般上官都會照批。

    張昭歎道:“可惜後軍都督府沒有文官任職的資格啊。”

    大明朝,文官是文官,武將是武將。兩者之間不能混為一談。所以,王守仁是兩榜進士,就算隻是個正六品的主事,也不可能轉為武官到後軍都督府任職。

    張昭知道,王陽明最中意的職位,還是兵事。他之前給朝廷上過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

    王華笑著搖搖頭,悠閑的飲一口禦酒。

    他於仕途看得很淡,人生的價值不在此。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十五年,多少翰林都被壓著。對兒子的仕途並沒有特別的規劃,終究是要靠他自己走。

    “張伯爺,我來開平之前,京中有傳聞,陛下要給你一個一等伯。但是廟堂諸公有異議。是等你把二十萬戶在籍百姓交給朝廷再行封賞。”

    張昭對爵位晉級同樣不太在意,吃著從火鍋裏撈出來的牛肚,道:“順府,還有南麵的幾個府,陸陸續續交給朝廷有一萬戶。預估剩餘的土地還能再產生約兩萬戶。

    光靠朝廷給改革司的那點編製,人手太少。我已準備後軍都督府第三次招聘考試,擴編人手。

    剩下的十七萬戶,要是湊數的話,開平衛這裏就可以湊出來。不過那樣就太敷衍。等興州府和大寧都司的土地開墾出來。預計明年夏季就能完成。”

    別問牛是怎麽死的,你懂的。

    真實願意是對朵顏三衛的會戰後,繳獲大批的牛羊。幽州商行運往開平這裏售賣。

    八仙桌邊,林文寧、吳臣兩個專心吃著火鍋,並不給王學士敬酒,聽著張昭兩人閑聊。

    王華提醒道:“起考試,張伯爺,京中對此非議很多。你要留意些。哦,還有一事,新軍營的那首軍歌裏麵有一句:豈讓儒冠誤此生。這對士林刺激很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