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銀子之後,他這個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稅。

    但隨即失笑。果然是財帛動人心啊。這不符合聖人教誨,也不符合大明的國策。

    “海貿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辦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後再吧。”

    張昭壓著心裏的喜悅,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絕的並不堅決,這其實就等於同意。

    陸地很重要,但未來海洋才是財富的來源啊!

    弘治皇帝從來就不是強勢皇帝。給點時間,讓他從容布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並南洋對大明的好處,動這位明君並不難。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諸島,屬於大明的海洋時代就將到來!

    那他現在要擔心的是弘治皇帝身體頂不頂的住,按照曆史他過兩年就駕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書案上的玉碗,吃著燕窩粥。張昭一片赤誠為大明考慮,他當然看得出來。隻是,征服南洋諸國不其他,就派兵,這就很難操作。

    看著坐在椅中沉默不語的張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補償一下張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這讓他想起前幾內閣交上來的奏章。張昭正試圖推動成立軍校培訓軍官,並設立新的都司體係,架構完善的預備役製度。內閣將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實,在軍務上他更信任張昭一些。

    張昭沉默的坐著,其實並非是進言受挫的反應。他是思維發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東南沿海的文官、縉紳們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阻攔朝廷開海禁,獨占海貿的暴利。弘治皇帝難道對此真的不知情嗎?顯然不可能。

    沒見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貿,用國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行。其一進內帑,其二養新軍營的兵。

    很明顯,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國之君,那真沒幾個傻子。啟皇帝連字都認不全,他卻知道用“九千歲”。沒有進忠操持國事,靠東林黨那幫沙雕治國,啟年間,大明就該亡了。

    真的得慶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就掛掉。否則,大明亡國還要提前幾年。泰昌帝時期,東林黨就占據朝堂。

    而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記起他哥的話。

    張昭正在“憶古思今”之時,忽而聽得弘治皇帝道:“張昭,你前兩不斷上書:要求軍務奏章保密,設立軍事學院,試行新都司體係建立完善的預備役製度。

    朕回頭會幫你和內閣諸位先生此事。”

    張昭卻是拒絕道:“陛下,此事先由臣來處理。若不能,臣再請陛下幫忙。”

    弘治皇帝和內閣溝通,其實未必能成。不要以為今首輔劉健退讓是常態。弘治皇帝退讓才是常態。因為,在治國上輔臣們確實比他在行。

    張昭並不想把弘治皇帝對他的信任浪費在這種事上。

    一個好的下屬應該是為上司分擔,而不是給上司帶去麻煩。

    弘治皇帝被張昭拒絕也不以為意,就笑起來,道:“好啊。”看張昭再順眼幾分。

    這時,蕭敬帶著人手去兵部將數口箱子裝著的典籍抬進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