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昭來去,就是剛剛吏部尚書馬文升總結的:總覽京師司法之權!隻是他這麽解釋一通,服力大增。

    管理戶籍是管理百姓的核心要點,這但凡是大明朝的親民官就知道啊!不然,太祖皇帝設戶籍幹嗎?百姓為何出門要開路引?

    其次,張昭主張依托本朝的坊、裏、鋪設分所來治理。這是眾人沒有聽的。

    所以不怪謝遷剛剛要反對,警察局裏的衙役權力過大,勢必會魚肉百姓。

    大明朝的製度,百姓的居住區在城內叫做“坊”,在城鄉結合部,叫做“廂”,在鄉間叫做“裏”。

    除開這一套體係之外,還有一套驛站體係。即水道交通要道,每隔十裏設驛站、急遞鋪。

    所以,京師的治安地圖上,劃分為五城三十六坊五百餘鋪。體係是五個巡城禦史,地位最高,可以判決各種案件。

    其下是五城兵馬司,設官吏,有弓兵百餘,下轄的急遞鋪再出三五人。算下來有兩百多直屬下屬。以兵馬司衙門為“據點”。負責偵緝、捕盜、防火等事務。

    再其下,就是五個巡捕營。權力最。負責每晚上的巡邏和聽命令抓人。

    張昭現在的意思是,不按照交通要道去把控治安,而是把直接把分所設立到坊、廂、裏中。依托人去治理。這樣反而花費更少。

    但是,他這個辦法要求的“衙役”們的素質非常高。最少要識字吧?所以要考試。

    …

    暖閣中所有官員都看著首輔劉健,等待他的決策。隻見劉首輔微微皺眉。

    所謂: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且不劉健治理國家的能力,至少他在下決斷時其實是非常果斷的。他認定的事情,就會堅持。絕非言語所能動搖。

    張昭趕緊抬頭,看弘治皇帝一眼。

    這時,弘治皇帝開口道:“朕以為張昭所言有理。最少可以在東城試行之。劉先生以為呢?”

    劉健其實是打算拒絕的。但弘治皇帝話都出口,而且張昭把邏輯都解釋的清楚,形勢營造到這裏,想一想,躬身行禮道:“臣請先在東城試行。若行之有效,則在京師執行。”

    張昭心裏長長的鬆出一口氣。總算是完成基本目標。

    能讓劉健“唾麵自幹”的人,隻有弘治皇帝。其他人都不行。他今就是的花亂墜,劉閣老該不同意還是不同意。他早就有心理準備。

    他這一大段的解釋,看似是個劉閣老聽的,其實是給他人聽的。為的是營造形勢。

    明代的輔臣製度,在弘治朝而言,還是很有生命力的。但是呢,對於輔臣們而言,它有個問題,首輔執政靠的是個人威望,而不是個人黨羽。

    當前而言,首輔劉健是沒有搞“指鹿為馬”的能力的。

    所以,這就意味著,劉健需要衡量,他是“就坡下驢”,還是耗費自己的政z聲望,硬頂弘治皇帝拒絕張昭的提議。答案現在出來了。

    之所以是完成基本目標,是因為張昭當然是想直接一步到位啊!成立京師警察局。但,現實是大明朝的文官力量依舊非常強大。

    但能完成基本目標,也算不錯。他心裏滿意。

    …

    張昭內心一段獨白,在場的廟堂諸公,基本上心裏都明白。

    這時,弘治皇帝主持著會議,垂問道:“三法司對張昭提出的清掃行動有何看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